文章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

《千钧一发》:科技暗影笼罩下的人文曙光

作者:○王梦鑫(法学院)    
2025-06-30     浏览(17)     (1)

在科幻电影的这片天地里,1997年上映的《千钧一发》如同一颗别样的星辰,散发出迷人又深远的亮光,这部作品由安德鲁·尼科尔执导,影片由伊桑·霍克、裘德·洛、乌玛·瑟曼主演,靠着对未来世界的大胆想象,以及对科技跟人文关联的深度思索,成为影史公认的经典,它不只是一部描绘未来的科幻影片,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现实的镜子,引导我们反思科技浪潮下,人类的内在、梦想与尊严。

影片勾勒了一个基因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图景,处于这个世界里,基因成为判定一切现象的标杆,父母可利用基因筛选和编辑手段,定制出近乎完美的子女;社会凭借基因的优劣对人进行阶层划分和职业分配操作,从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基因检测报告给每个人的人生编好了“剧本”,给出了他们人生的上限与下限界定。借助自然受孕诞生的文森特,由于基因存在一定缺陷,被归为“瑕疵人”一类,在生活里到处遇阻,他渴望成为一名宇航员,却因基因处于劣势被挡门外,与之构成鲜明对照的是,杰罗姆的基因十分完美,是大家眼里的天之骄子,他在各类体育比赛里斩获金牌,被认为是人类完美的标志,一个意外事件造成杰罗姆半身瘫痪,以往的辉煌一下子消散了。

为了达成渴求,文森特跟杰罗姆达成了一桩交易,依靠杰罗姆的绝佳基因身份,跨过层层苛刻的基因检测,最终得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太空中心,在这个步骤里,文森特时刻都有身份被揭穿的风险,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紧张与惊惶,他必须谨慎地把自己的真实基因信息掩盖掉,哪怕是一根头发、一片皮屑,都说不定会成为暴露身份的引爆点,这位携有完美基因的个体,却在精神上陷入了没完没了的痛苦与挣扎,他虽说具备令人钦羡的基因,却不能把控自身的命数,最终在跟文森特的灵魂交融里,发觉了生命的意义。

电影当中的科技元素,诸如基因检测、基因编辑之类,如今正缓缓从科幻过渡到现实,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诞生,让人类改造基因变得可行,该技术在治疗遗传类疾病、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体现出巨大潜力,但同样也激起了激烈的伦理争端。我们忍不住去追问,当科技赋予我们去改变生命蓝图的能力之时,我们是否该毫无管束地运用它?《千钧一发》给出了警讯,基因技术滥用使得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人们过度凭靠基因,把它当作评判一个人的唯一参照,忽视了人的主观积极力量和内在操守,这种“基因歧视”恰似一道没形的枷锁,限制着那些基因存在缺陷的人,剥夺了他们去追逐梦想的权利,它说明当科技发展超越了人文关怀的界限,社会会陷入寒冷又残酷的困境里。

裘德·洛饰演的杰罗姆,在影片中是个深度与复杂性兼具的角色,他那完美基因让其成为社会的宠儿,但这样的完美也成了他沉重的累赘,在他成长变化的过程里面,身边人的期待以及赞美如枷锁一般,把他禁锢进“完美”的牢笼里面,若遭遇了挫折,他的世界眨眼的功夫就崩塌了。那次意外引起的瘫痪,仿若命运在捉弄一般,事实上是他内心深处对完美人生的抵制,他不能忍受自己从完美的顶点跌落,于是就选自杀来躲开困境,等他与文森特碰到一起后,两人的灵魂开始勾连,文森特坚持不懈追求自己梦想,让杰罗姆发觉生命还有另一种可能,他开始再度审视自己的人生,意识到真正的价值并非出自基因的完美,而是内心的充实与自由,当文森特实现梦想的那个瞬间,也达成自我救赎,他利用自己的法子,摆脱了基因的禁锢,挖掘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文森特乘火箭冲破云层的那一瞬间,舷窗外流转不息的星河也是科技奇迹,也是人文层面的胜利,这让我回忆起航天史上货真价实的“瑕疵者”:头一个进入太空的加加林,曾因身高没达到标准差点被刷掉;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脚印的旁边,至今留存着他训练受伤后的疤痕,人类文明的浩瀚征途,从来不是靠完美者去铺就,而是无数带着毛病却依旧朝着星空仰望的灵魂,靠血肉之体搭成的通路。

《千钧一发》不只是属于电影范畴,更是一部关乎人类未来的启示之书,它使我们看到科技发展存在的双面性,以及人文精神于科技浪潮期间的重要意义,在科技急剧变化的今朝,我们不能盲目地去推动技术的前进,却漠视了人类的情感、价值跟尊严,恰似影片所传达的内涵,评判一个人价值的,而是梦想与为这个梦去奋斗的勇气,我们需在科技与人文的范畴内找到平衡,让科技成为拉动人类进步的动力,而不是碾碎人性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