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宫初志启,杏坛梦始载。”大学校园不仅是知识的沃野,更是梦想孵化的草坪。郅真真曾在母校洛阳理工学院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她的青春记忆。在这里,她遇见了良师益友,他们教授她知识,给予她力量,指引着她在求学路上不断前行。正是这段珍贵的经历,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走向教育事业的种子。取得博士学位后,这颗种子终于长成一颗大树,于是她毅然回到母校,成为了洛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名老师,站上了三尺讲台,从此开始书写她新的教育篇章。
育人为本,初心指引砥砺行
在教学方面,郅真真始终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且富有深度的学习环境。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为了使复杂难懂的知识点更加易于接受,郅真真在备课上下足功夫,借鉴其他高校优秀课程的经验,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内容。她创造性地使用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呈现课程材料,并巧妙运用实物演示,比如用乒乓球来解释晶体结构,让学生们在具体案例中加深理解。
课堂上,她总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注意力波动,并迅速采取措施,通过互动环节来重新吸引学生的兴趣,确保每堂课都能高效进行。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让郅真真赢得了众多学生的喜爱和尊敬,连续四年获得洛阳理工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
郅真真认为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塑造。“以德为本,身正为范”是她一贯坚持的原则,她努力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同播种一般,让正确的价值观伴随着知识的灌溉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她对学生寄予厚望:“我希望你们能够全面发展,拓宽视野,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发掘自身的闪光点,勇于突破自我,并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与规划。”她的话语不仅是对学生们的期许,也是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承诺。
独具匠心,扬帆行至创新路
郅真真的科研阵地主要集中在建筑材料领域,特别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石膏材料应用。她如同一位执着的工匠,刻苦钻研,刨根问底。在室内涂料的研究上,郅真真和她的团队致力于增强材料的保温与隔热性能,力求使每一间房屋都能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空间。而在特殊领域,如高标准环境要求的医院以及严格的军事设施中,她和科研团队更是勇挑重担,致力于开发屏蔽材料和疏水材料。这些都是保障设施功能正常的关键所在。
除了专注于石膏材料的应用研究,郅真真还积极参与其他老师的横向课题,将研究范围延伸至建筑用的水泥混凝土,探讨如何改进其强度和性能,以确保每一座建筑物都能更加坚固耐用。然而,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时候,当郅真真满怀希望地尝试寻找新的研究方向时,往往会在文献中发现前人的足迹,这无疑是一次次希望与失落的循环。然而,郅真真从未想过放弃。面对重重困难,她仍然坚定地在科研道路上前行,尝试从传统材料的细微之处挖掘新的可能性,从被忽略的角度审视材料特性,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路径。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间,郅真真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参加专业相关国际会议并作报告。
在这一漫长且充满挑战的科研旅途中,郅真真每一步都充满了汗水与坚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最美教师的形象。她在科研领域中乘风破浪,成为学生们心中永不言弃的精神灯塔。她不懈探索的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在追求知识与创新的路上勇往直前。
润物无声,用爱浇灌教育花
在日常中,郅真真始终心系每一位学生,乐于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支持。而面对学业上遇到挑战的学生,郅真真会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动力,并给予具体的辅导和支持。
在教学、科研与学生工作的多重身份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郅真真分享了自己的秘诀——选择一些学生作为科研助手,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更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我看到他们在实验室里亲自动手操作,积累宝贵的经验,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她说道。此外,她还积极鼓励并指导对各类竞赛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互联网+”等高水平的比赛,让学生们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竞赛中展现才华。她所带的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先后获得国赛铜奖 1 项,省级二等奖 2项、三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
从最初怀揣梦想选择教师职业的那份坚定,到在科研与教学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的智慧与坚韧,郅真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教育的力量。她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在她看来,“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无论是站在讲台上,还是在实验室里,亦或是在学生生活的点滴中,郅真真都以其特有的方式,传递着爱与希望,用一颗赤诚之心,照亮着学生前行的道路,成为他们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灯塔。(本报记者:韩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