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归属吉大,一生念念不忘”。漫步在清湖旁、五月花广场中和鼎新草坪前,走进那些陪伴了我们日日夜夜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你的内心是否涌起了无数回忆与感慨?你与吉林大学的邂逅始于何时何地?在这里令你印象最深的人、事、物是什么?相信这些经历已经成为你宝贵的回忆……
———编者
我曾想象过毕业时刻的场景,但却未料到会是这般不舍。大学本科时光飞逝,几乎大半都在备考中度过,对绩点的焦虑、对就业的恐慌、对未来的迷茫———终于在毕业前烟消云散,随之替代的是万般不舍与留恋。
再见,我的学生记者身份。犹记得,初加入 《吉林大学报》的欣喜与兴奋,每天兴致勃勃地打听学校内的新闻热点,利用难得的课余时间去奔波采访。虽然很累,但却只记得满心骄傲与自豪。临近毕业季招聘,我的近60篇已发稿件、40余件视频作品、近千万阅读量成为一众求职者作品中的亮点。报道作者栏中我的名字,更是成为了学生时代闪闪发光的勋章。
再见,我的恩师。在求学路上,我遇到亦师亦友的领路者,与我们在科研竞赛的征程中并肩作战;我遇到过专业且心怀赤诚的记者老师,课堂中真实的采访故事穿插于专业理论中,其生动形象的讲述带我们回到了传统报业蒸蒸日上的年代,激情教诲更如同一汪清泉,浇灌出我内心对新闻事业热爱的种子;我遇到过严谨认真的人生导师,高屋建瓴地提供详细专业的学术建议,又亲切提醒着我改进方向,让我从中更学会了谦虚严谨的处事态度。在老师们负责恳切的督促声声中,我在求学海洋中得一苇以航……毕业在即,与敬爱的恩师们告别实属不易,但我也会时刻铭记老师们身体力行的教导: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努力成为一名让恩师骄傲的学生。
再见,我的挚友。我与同伴们一同攀登于各式高峰,有人保研成功,亦有人斩获诸多工作 “offer”,而我也终得考公上岸。终于在2025年6月的经验分享交流会上,我们得以顶峰相见,畅谈未来。我们约定着下次相见,笑着约定研究生开学后互寄学校文创纪念品,邀请着对方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中游玩,憧憬着租房子后养一只小猫作为宠物,叮嘱着对方工作后积极面对生活的琐碎,也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毕业典礼结束后大家争相合影留念,即便大家如同蒲公英飞向不同方向,但总会在心底留一份归根同源的牵挂与思念。
再见,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我仍记得2023年5月,运动会前夕我们筹备啦啦操的日子,大伙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用来排练舞蹈,在操场上、练舞室、体育馆,到处都能看到我们认真排练的身影;我仍记得,2024年9月我有幸受同学们的信任,担任了文学院第二党支部宣传委员,参加数场党员大会的时光。虽然忙碌却感到充实,我也用一点一滴的小事兑现着入党时庄严的承诺;我仍记得在一次次书写报道文字时字斟句酌的纠结,对帮助我、为我提供机会的师友们的感谢与珍惜,最终报道见刊于学校官网时的激动与喜悦……细数所有的点滴,正是它们绘就了我精彩且充实的大学时光。
再见,我的母校。我们在读书时总会与同学吐槽,却在校外团结一致,不许别人说母校一句不是。我们会“抱怨”:寝室这么热什么时候安空调,“断水断电大学”名号什么时候能摘掉,冬天寒冷无比的天气穿多少才不感冒……可是吐嘈只许自己说,出校在外 “吉林大学”的名号却是最强大的凝聚力与自豪。南岭的杏花节上花香氤氲,疫情封路时吉大包机送行,毕业季操场上丰富多彩的纪念仪式活动……一次次让我感到幸运,有幸来到人杰地灵的北疆,有幸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中的一员,有幸与温暖浪漫的吉林大学相遇相知。我相信在未来的成长中,母校留给我的印记将伴我终生,在 “人比天高、路比脚长”的旋律中助我砥砺前行。
大学四年光阴如同潺潺流水,似是刹那间便已翻过了群山一座座,浇灌出了莘莘学子的青葱岁月。对母校的回忆如何也写不尽,在极大的吉大中,我度过了最难忘、最快乐的学生时光。2025届毕业生们在吉大臂膀托举下,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即将飞去更加浩瀚的星空。愿我们不负母校栽培,茁壮成长,终成就与母校同荣共誉的新篇章!
(作者系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