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斌特约记者姚骅)近年来,在有着“世界海拔最低超深稠油油田”之称的吐哈鲁克沁油田,一场以技术创新驱动的能源革命正重塑稠油冷采能耗利用模式。这个油田通过系列节能降碳技术攻关,2024年全年减少混合油电加热炉电耗1711万千瓦时,创效超1000万元,走出了一条高耗能油田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新路径。
针对年均2239万立方米注气量中60%的低甲烷浓度废气,这个油田自主研发微燃机热电联产系统,技术将废气转化为高温高压气体驱动涡轮发电,年发电量可达277万千瓦时。同时,产生的余热替代原有电加热炉,年供热951万千瓦时。这套“一石三鸟”的循环利用模式实现年创效820万元,使油田设备运转能耗结构得到根本性优化。
在火炬系统改造中,这个油田攻克了高温余热回收难题。2023年建成的鲁中联合站火炬系统通过增设循环水装置,将燃烧室的400℃高温转化为场站供热能源。2024年12月投运的余热回收项目,将弃置热能转化为稳定热源。
针对稠油脱水难题,这个油田技术人员突破性地将破乳剂注入流程前移。通过掺稀系统将药剂带入2800米地下井筒,利用地层53℃以上高温实现破乳脱水反应。这项技术革新使第二段脱水加热温度从50℃降至常温,停运2台电加热炉,全年减少电耗1711万千瓦时。
据统计,2024年鲁克沁油田通过微燃机热电联产、火炬余热回收、地层热能利用三重技术叠加,利用热功率达2400千瓦,自发电190万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