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宁纺报》

一线故事

匠心传承:五名新工的成长路

作者:□绒布  崔倩    
2025-05-31     (0)

这篇文章介绍了五名新工加入绒布割绒团队并迅速成长的故事。她们中有首次踏入职场的“宝妈”、有纺织车间工作经验的熟手、还有跨行而来的新手。她们通过勤学苦练和挑战自我,迅速成长为车间的新生力量。五名新工的迅速成长为绒布车间注入了新鲜血液和蓬勃生机。

去年下半年,5名新工加入了绒布割绒团队。她们当中有首次踏入职场的“宝妈”,有曾在纺织车间工作过的熟手,还有跨行而来的新手。她们挑战自我,勤学苦练,迅速成长为车间的新生力量。

闫俊清,心思细腻,善于钻研。始终坚守这样的信条:

“我割的布绝不能让验布师傅挑出毛病。”她常说,割绒工序的关键在于割绒针。她专注钻研修针技术,成为第一个熟练掌握电动砂轮修针技能的车工。经她修好的针又光、针弯大小一致,非常好用。同事们找她要针,她有求必应,还主动帮别人修针。

郑红梅,一位远嫁河北的河南姑娘。她性格沉稳,工作踏实,学徒期间便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师傅的称赞。她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从不羞于向他人请教,并且极具挑战精神。只要工作安排到她手中,她必定全力以赴,力求做到最好。由于接触的品种多,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何种情况会导致小漏割多、怎样改善绒面割损以及如何处理绒道等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新工当中,她割的63英寸21条产品质量最为出色。

段鹏慧,初入车间便被割绒工序热火朝天的工作氛围深深震撼,满心渴望迅速融入这个集体。最初的几个月里,与同期入职的新工相比,她的产量明显偏低。为迎头赶上,她绞尽脑汁。她的爱人全力支持她的工作,特意买了一台电动砂轮,方便她修针。当时,1:1TL18条这款产品单根漏割情况频繁,易出现半丝问题,许多挡车工都对其望而却步。她主动请缨,在同事和师傅们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利用班下时间,在家中一根一根地精心调试针弯。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割出的18条品种,质量堪称上乘。

田影,一名首次步入职场的全职宝妈,无论是体力上还是心理上,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她适应能力极强,凭借活泼开朗的性格,迅速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她工作细致入微,操作扎实,执行标准严格,产品质量高。她还想车间之所想,遇到急需发货的品种,主动加班,常常早上6点就赶到车间工作。

宋燕,今年1月份入职,是割绒新工中入职最晚的。她勤奋刻苦,肯下功夫,专注练习过头操作。凭借不懈努力,2月份独立开台,产量就高达14000米,在新工中首屈一指。她拼劲很大,常常干到晚上八九点。遇到小问题,她总是虚心向邻台师傅请教。

宁纺精神薪火相传,五位新工的迅速成长,为绒布车间注入了新鲜血液和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