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
在求是园的时光,记忆最深刻的,恐怕就是西教旁边那条通往药学院的路了。大一的时候,听师兄师姐们说,“在那条路上,有个情人坡,就在启真湖旁,是一个大草坪,去那野餐,晒晒太阳,吹一吹湖畔的风,可惬意了。”从那时起,去湖边的大草坪躺一躺,便成了我心中的向往。事实上,我也经常走那条路。大一大二的时候,课程比较多,且一周会有三天都在西教上晚课,是以,每次下课,我就会去那条路上完成“课外锻炼”的任务。那时,这条路上的晚风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疲惫的夜晚。
大二的时候,作为历史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我参与了校学生会组织的学生骨干培训计划,那时的破冰活动,便是在大草坪上展开。那一次,来自各学院的同学们一起做拼贴诗活动,也一起讨论有关学生会活动创新的想法。在那时,学生工作是我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这过程中,我逐渐地提升了与人沟通以及统筹全局的能力。
有一次,在大草坪上,我参与一个团体拍摄活动,是由留学生组织的,我们组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大家用蹩脚的英语沟通,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对外交流”,也让我体会到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牛津访学项目,被当地的文化所吸引,并开始计划留学,向往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学习不同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而我也终于如愿以偿,在今年收到了剑桥大学的offer。故事的开始,或许就是那天的大草坪吧。
关于大草坪的记忆还有摄影。每到三月,湖畔的郁金香和二月兰便会开放,我喜欢在那个时候拿着相机去记录求是园的春色。归功于在学生会融媒体的工作,我从大一就开始接触摄影,并且将其变成了我的爱好。每个暑假,我都会去做实习摄影师,并跟随镜头,去遇见各种不同的群体——海上的疍民、森林深处的狩猎部落,以及天山脚下的牧民家庭,这些经历让我不断地去反思史学的功用,并不断地思而行。
而唯有一件事让我深感遗憾:四年来,我始终未曾真正去湖畔大草坪上打滚、野餐、沐浴阳光。那一方宁静的绿地,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可每当机会来临,繁重的学业总让我裹足不前——我总把课业放在首位,生怕一旦松懈,就会错过什么重要的进度。事实上,四年时间里,我为是否抽出一个下午的闲暇去草坪犹豫不决,最终连躺下享受片刻慵懒的勇气也未曾鼓起来。这片大草坪留给我的,不仅仅是未竟的“野餐计划”,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对生活平衡的渴望。无论何时回想,这段美好的憧憬,都将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作者为历史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