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他是核电站里的“神经科医生”

2025-06-13    

文章讲述了陈永伟,一位浙大校友,坚守初心致力于创新,实现核电站安全高效运营的故事。他长期扎根一线,创新设备维修和优化工作流程,为国家核电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求是创新”精神。


百廿余年来,浙大人扎根在各行各业,既坚守初心又致力创新,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日前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推出“从浙大出发”系列专栏,沿着浙大人团结奋斗的足迹,带领读者感受大国重器背后的工匠精神,见证问道归来的赤子之心,记录在基层沃野深耕理想的青春身影……从浙大出发的每一步,都镌刻着“求是创新”的时代坐标。今天,请跟着本版走近两位浙大人——

■校院特战队 查蒙 王苏蓉

毕业15年,他坚守核电站最深处,守护核电站安全高效运营,为核电检测重大技术革新仪控关键设备国产化提供创新力量。他就是中国广核集团运营公司首席维修技师、领军人才,浙江大学2009届校友陈永伟。

核电站“神经科第一刀”

选择源于热爱,一个从小就喜欢琢磨电子器件的普通男孩,高考志愿填报了自动化专业,开始了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技术探索与积累。

陈永伟四年的求学时光,上课、泡图书馆、比赛等等排满了他的日程表,他说自己是个“闲不住”的人。

牵头组建团队参加挑战杯省赛,旁听竺院ITP强化班课程,自学计算机软件和编程……他也没想到曾经看似“闲不住”的点滴努力会在日后开花结果。

2009年,陈永伟从浙江大学毕业,进入中广核核电运营公司仪表计算机部担任仪表控制工程师。

核电站是非常复杂的超级工程,一座核电站有156500多个仪表盘,1000多万个元器件,每一个元器件就像人体的一个神经元,共同组成核电站的“神经中枢”,控制着核电站安全稳定地运行。

陈永伟负责核电站大大小小仪表盘的维修测量,就像是为核电站的错综复杂的“神经系统”把脉问诊。因此,这个岗位也被称为核电站的“神经科医生”。

每天他都要对关键设备的精度进行测量,一旦发现精度有偏差就要进行维修更换,这个工作就像是在脑神经上做手术,不但复杂,而且精度要求极高,需要保证0-1m这个区间内每一个点的精度都要小于1mm。

从跟着师傅学习的助理工程师,到带领团队的高级主任工程师,陈永伟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作为浙大的毕业生,我心里一直有些心气,在工作中想要学得更快、做得更好。”

工作第8年,他获评中国广核集团模范员工,收获来自单位的第一份巨大的肯定。随着经验的积累,在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深圳市“技能菁英”等项目的支持下,他获得宝贵的海外研修机会,拓宽了工作思维和技术视野并由此开始了科研创新工作。

日常,却不习以为常

“写”是陈永伟钻研技术的一大诀窍。他总是在夜晚孜孜不倦的把白天工作中乍现的灵感记录下来,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结合现场的技术,琢磨着如何把脑海中的想法变成现实。

“大学的课程都很有用。”陈永伟在采访中多次提到。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碰到一个棘手问题,为了弄通基本原理,他专程回老家找出大学时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本带回单位,反复翻看。“以前总觉得《微积分》《信号分析与处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这些课程的概念和理论很高深、又有些空洞。”陈永伟说,这些大学期间不理解的内容,在工作的场景下一下子找到了落脚点。

在新老知识碰撞与融合中,他追本溯源,深钻技术,发现了不少系统缺陷和安全隐患,并针对性地探索出一系列优化方案。

板卡校验是核电站检修的一个重要环节,核电站此前运用了十余年的检验方法需要工程师站在台上操作35根插针,通电后检测信号,再测量计算。操作台上接线交错,工作流程十分繁琐复杂。

起初,陈永伟也与前辈同事们一样,严格依照标准,按部就班开展检验。多年工作积累、千万次重复后,爱琢磨的他厘清了其中的门道。他用一年多的时间把机械化的校验流程,在一套全新的数字化装备中集成,革新了检修工作流程。

“原本需要两人配合、耗时半小时的检测,现在一名工程师只需要3分钟就能精准测得结果。”陈永伟说,这套装备同时可以拓展应用到其他30余种板卡检验类型中,大大提升工程师工作效率和核电站的效益。

近年来,集团和公司大力倡导科技创新,陈永伟深知,创新的灵感来自现场,来源于每个工程师对日常工作的思考和质疑。“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打破常规思路去解决问题。”陈永伟用行动,传承并诠释属于自己的“求是创新”精神。

“32页的公式”

如果说执着是一个抽象、无法量化的形容词,那“32页的公式”或许可以作为陈永伟执着又有纯粹的具象化缩影。

他曾为了证明一个试验条件的非必要性,反复推导验证、建模分析,光是打印出来的论证公式就长达32页A4纸。

核电站的维修测试流程环环相扣,技术体系进口后沿用了数十年,陈永伟说,要想减去一个已有的工作环节,除了严密论证,更大的挑战在于接受大家的质疑,证明方案的可行性。

“我只想着把事情做好,总要先开始做了才会有结果。”陈永伟对于不确定性葆有平和的心态,只有“更好、更强”是放不下的执念。这份敢于挑战权威的底气,不仅源于他个人的勤奋钻研,也离不开在在校期间储备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知识,以及开阔的思路和长远的视野。

终于,改进方案经受住推敲,在大亚湾6台核电机组得到应用,实现重要试验工艺优化。不仅提高设备验证的可靠性,节约大修主线工期,每年更是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200万元。

陈永伟的创新案例中,类似这样常规工作以外的“自选动作”还有很多。入职以来,他写下技术报告百余篇,出版著作3部,申请及授权知识产权112项,获省部级、集团及公司科技进步奖50项,个人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成长为一名多面发展的“学霸工匠”。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热爱的价值,用“求是”书写着大国工匠的责任与担当,与众多为祖国核电事业奋斗终身的浙大人一道用匠心守护着核电之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