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系结构看,长江文化共同体特性
前所未有地得以凸显
长江流域各省市因其相似的历时性与共域性,共同建构了具有拓扑群结构的长江文化共同体。通过共享以“水”为中心的历史文本、水韵文学文本、江水艺术文本与长江流域改革实践文本, 形成长江流域共同的文化记忆空间。长江文化共同体内含作为空间元素存在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以文化遗产空间生产、乡村场景空间生产与城市现代文旅空间生产为特征的区域协同发展逻辑。新时代长江文化共同体意识和建设前所未有得以加强, 特别是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长江文化的利益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和记忆空间一体化特性日益稳固强化,成为当下长江文化体系结构的鲜明呈现。
从整体功能看,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
重要作用前所未有地得以发挥
文化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也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先声。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服务作用越来越大。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能够促进东、中、西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还能够联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及“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起到“中枢”“脊梁”和“协同”的重要作用。
从表现风貌看,长江文化新形态新业态
前所未有地得以绽放
长江文化始终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潮头浪尖,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内容刷新着人们对她的形象认知。当前,长江流域文化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形成许多具有影响力和标志性的文化新品牌,例如,上海市结合打造黄浦江“世界会客厅”、苏州河“城市文化生活休闲带”、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战略部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海段)特色品牌。马鞍山市坚持“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 打造了长江采石矶5A级文化景区、“城市生态厅”薛家洼生态湿地公园等长江文化的“新时代坐标”。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与应用,数字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使长江文化超越了传统的表现方式,几乎摆脱了时间、空间对长江文化展示传播的束缚,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多样融合的表现形式,构成了长江文化当下崭新的形态风貌。
文脉千秋贯,江河万古流。长江文化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是文化的历史形态与现实形态的有机统一。深入挖掘和总结长江文化“当下”的新意蕴、新形态、新特点,并不是否认千百年来长江文化形成的古老绵延、开放包容、创新竞进、变动不居、交流汇通、多元和合等稳态特质, 这些词在长江文化研究中都得以高频体现并形成一致趋向性解读,也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相适配和呼应,这是我们研究长江文化时代意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今天,对长江文化“当下”时代意蕴的再探究,是对过往长江文化研究的继承和礼敬, 皆归旨于推动长江文化的继往开来、传承创新, 在内生发展和交流互鉴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大学研究基地。本文系省社科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4CX0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