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空气中飘来浓浓的粽叶混着艾草的清香、路边小店挂出五颜六色丝线的时候,我知道,端午节到了。这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节日,像一首听不腻的老歌,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小时候最盼端午节,因为一到那天,家里就会很热闹。通常是天还没亮透,妈妈就系上围裙开始忙活了。她先把提前泡好的糯米、红得透亮的大枣、散着香甜气息的豆沙一一摆放好,然后把碧绿的粽叶折成小漏斗,三两下就包出个有棱有角的粽子。我在旁边看得手痒痒,非要帮忙,结果不是把米洒一地,就是把粽叶捏得皱巴巴。即使我帮了倒忙,妈妈也不批评我,她会笑着说: “小捣蛋,粽子蒸熟就可以吃了!”妈妈把粽子放入大锅,再给锅里添满水,用小火咕嘟咕嘟地煮着。粽子的香气从锅盖缝里钻出来,先是淡淡的米香,紧接着是粽叶的清香,最后是红枣的甜味。我搬个小板凳守在灶台边,盯着锅里冒出的热气,馋得我直咽口水。
挂艾草也是端午节的老规矩。爸爸和伯伯天一亮就去村头割艾草,等他们扛着一大捆绿油油的艾草回来,我抢着帮忙,爸爸会分给我几枝,然后让我踩着凳子挂在门框上。艾草带着股特别的气味,用处也挺多,提神、醒脑、驱蚊虫……我总喜欢凑近艾草猛吸气,好像要把夏天的气味全吸入鼻子里,那味道,让我久久难忘。下午,村子里的小河就成了欢乐的海洋。河边挤满了人,大家都踮着脚、伸长脖子,等着看龙舟比赛。 “咚-咚”鼓声一响,龙舟像箭一样冲出去!船头的鼓手用力敲打,激扬的鼓声听得人热血沸腾。船上的人一齐喊着号子,桨齐刷刷地划着,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着光。岸边的加油声响彻天空,我跟着人群又蹦又跳,嗓子喊哑了仍觉得不过瘾。
端午节流传下来的不只是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民族精神。据 《史记》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力主联齐抗秦,遭到一些贵族的强烈反对,被赶出都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 《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屈的意志,激励着人们不遗余力地去追求理想,屈原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和传承下去。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这个传统节日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愿端午的味道能一直留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