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胡书记、魏校长,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上午好!
此前收到邀请,十分激动,非常感谢母校给我这份荣耀:代表校友,在这个神圣而庄严的毕业典礼上向母校做汇报。首先,向顺利完成学业的所有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也向辛勤培育我们的母校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18岁的我带着懵懂与希望,从鲁北小村来到海滨青岛,体味“仁者兴学,智者安邦”的理想。又从齐鲁大地走到了首都北京,体味“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责任。再走出国门,见证了“一带一路”从倡议走向实践,体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智慧。
毕业17年再回母校,感触良多,我把千言万语汇成三句话,与学弟学妹分享。
第一句“永远保持热爱,这是我们前行最大的动力”
2013-2023年是共建 “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的十年,也恰好是我驻外工作的十年。十年间我要往返于几大洲之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我途径法国巴黎转机,发现在戴高乐机场法语、英语、日语的标识变成了法语、英语、中文。法国,一个以本国文化自豪到近乎排斥英语的国家,却在机场大范围采用中文引导,看到汉字的那一瞬间,我感受到的除了便捷,更是前所未有的尊重,祖国的强大让我热泪盈眶。所以,热爱首先要热爱我们的祖国。
今天之后,很多同学将开始工作。初期,工作于个人来讲是安身立命之本;成家后,工作是为家庭谋幸福的手段;再后来,要带领更多的人谋幸福,就有更重的责任感,也就是“价值实现”。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事业版图上一块小小的拼图,大部分时间做的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儿,但无论如何,都要付出全部的努力,我们怎么样,大的拼图就会怎么样。热爱,还要热爱我们的事业。
第二句话“永远持续地学习,这是我们前行最大的底气”
提到学习,分享一下我学法语的经历。刚开始驻外的时候,语言关像一座大山。在餐馆,看不懂餐单上的文字,只能照着图片盲点,后面不得已含泪吃下踩坑的黑暗料理。在医院,痛到在地上打滚,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办公室,同事们讲笑话,我做了很长时间角落里那个听不懂笑话的人。这些困难激励我从那时起,每天坚持学习至少一个半小时的法语,仿佛又回到了浮山公寓,回到了大学时每天早起读英语的岁月。从生活最基本日常用语到复杂的语法时态,又到专业词汇,甚至再到俗语谚语。后来慢慢的,就餐、就医、购物都能应付自如了。当时同事中,有一半多是当地人,工作中大家能用法语流畅地交流。我们还为当地同事开办了中文学习班,每逢中国传统节日还组织一起包水饺、做月饼。语言成了我们文化上双向奔赴的媒介。
从本科学习物理,到研究生转学经济;再从英语再到法语。我最大的体会是:学习是一项没有终点的事,它包含着一次又一次的从零出发、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
第三句话“永远健康地生活,这是我最强的祝福”
大学四年,我参与的运动主要是集体项目,从篮球到足球,从东院到西院再到师院,我们为了抢到一个足球场地,可以全班早上6点起床,趁看门大爷不注意翻过栏杆跑入球场,主打的就是一个“猝不及防”。后来,我喜欢跑步,可以一个人,也可能几个人,从未名湖畔到地中海畔再到塞纳河畔,我跑步的足迹跨越三个大洲。上学时养成的爱好,我一直在坚持,它们滋养着我的精神,保持健康从来不只关乎体力,更包含心灵韧度,它教我学会在压力下自我调节,建立真诚深厚的人际联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也绝非老生常谈,而是为人生百年基业夯实地基。当你学会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宁静庭院,生命之树才能枝繁叶茂,结出累累硕果。
最后,祝福学弟学妹,前程似锦!祝福母校,永葆青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