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抓队伍 强发展 打造强国强军的标杆院系

2025-06-26     浏览(33)     (0)

船舶工程学院党委聚焦“三支队伍”建设,打造“四轮驱动”模式,引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学院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加强基层组织、党员队伍和思政教育,提升中心工作发展力。下一步将深化“党建+业务”联动考核机制和人才强院战略。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突出“五个坚持、五个注重”办学原则,深化“五维一体”融合理念,一体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近日,在学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经验交流会上,5个省级以上党建“双创”典型做特色经验分享,本期推出全国标杆院系船舶工程学院党委的经验文章,一起学习。

船舶工程学院党委

船舶工程学院党委聚焦“为船为海为国防”使命,建立“三聚焦、三提高”上下贯通工作机制,打造具有鲜明船海特色的“四轮驱动”党建工作新模式,带领师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为引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一、聚焦“三支队伍”建设,提高党建工作引领力

聚焦党委班子政治建设,提高党建领导力。一是以政治建设引领航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校重点规划,锚定目标。二是以议事机制保障落实。“党委会决定干不干,党政联席会讨论怎么干”。学院党委书记每周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每月主持召开党委会,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三是以政治把关夯实责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不动摇,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落实、责任到人”管理体制,出台《新闻宣传管理规定》等工作细则。四是以全面从严治党筑牢发展根基。完善《学院制度汇编》《职权清单》,学院党委书记与中层领导副职和教工党支部书记逐一签订《从严治党责任书》。

聚焦党支部根基建设,提高党建组织力。一是优化基层组织架构。教师按基层学术组织横向设7个党支部,落实“双基”一体化。学生按专业、团队纵向设16个党支部。二是擦亮船海支部名片。建设“三有”支部,把支部建在海上、湖上、冰上。三是推进党建共建联建。支部与中船701所等船海领军企业、院所开展党建联建,推动学术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四是加强队伍能力建设。选派党支部书记赴延安等地参加主题培训。举办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常态化开展“书记沙龙”。

聚焦党员队伍先锋模范建设,提高党建战斗力。一是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建立“54321”党员发展机制,制定《党员考评激励制度》,推行“一岗双责”,实行党务业务工作同部署、任务同检查、目标同考核。二是选树党员典型引领。设立“党员先锋岗”,教师党员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培训,以典型引领强化先锋形象。三是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将考核评价贯穿人才引进、晋级晋升、评奖评优等全链条。四是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组织“党员政治生日‘四个一’活动”。创新开展“优秀党员认领”活动,鼓励党员认领科研关键技术问题。

 

二、打造“四轮驱动”模式,提升中心工作发展力

抓学习“立心”,拧紧发展的“总开关”。一是理论学习常态化,长效落实党委会“第一议题”。班子成员带头通过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党支部、专题培训和个人自学“五维度”开展学习。打造“党员之家”和“船人”阅读角。策划学习“四个一”活动。二是学习机制多元化,建立抓“领学”“研学”“联学”“自学”四学机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创新提出“党旗·五讲”教育模式,《人民日报》以《大学生党员: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为题报道。三是实践活动促深化,积极倡导实地践学、调研促学。开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学思想”主题党日、“跟着习近平总书记脚步看发展”社会实践活动。“船人”英才班、“船人”实践团赴中共一大会址、武汉革命博物馆等地开展红色研学。

抓融合“强心”,锤炼发展的“硬功夫”。一是党建融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中船、哈电等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举办学科交叉论坛,探索学科融合育人路径。获国家一流课程4门、全国优秀教师、卓越工程师优秀导师、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教学表彰;培养的学生获互联网+金奖、“挑战杯”金奖等奖项。二是党建融合助推科研难题新突破。成立智海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三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结构所党支部创立气泡统一方程,助力“爱达·魔都”号交付、“梦想”号入列。海机所党支部牵头研制的悟空系列航行器,解锁无人装备新技能。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奖、教育部一等奖等省部级奖近30项,装备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三是党建融合建设人才工作新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建立“一人一才”台账。设立“引才伯乐奖”,以党支部为单位成立出访团,参加海内外人才招聘会。优化团队资源分配机制,重视负责人能力提升,建立战略科学家和高水平人才成长梯队。

抓思政“培心”,增添发展的“新势能”。一是推进船海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船”人培养全程。牵头成立船海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建立“一主五立”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形成首批船海特色课程思政案例。二是推动实践育人协同创新。与数十家船海企业、院所建立大思政育人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党支部书记开展“励志大讲堂”,覆盖学生14000余人次。三是做好示范课程典型引领。建成国家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4门,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段文洋教授“燃情海洋强国梦”课程思政案例被《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等媒体转载。

抓文化“润心”,提升发展的“软实力”。一是推出高质量文化产品。打造文化长廊,设计院徽、院旗,完成《学院发展纪实》,建设中英文官网、官微,拍摄《“悟空”探海》等宣传视频,制作文化册、成果展等。二是打造“船人”文化典型。建设“船人故事船人讲”专栏,推出“潜艇之父”邓三瑞、“智水院士”徐玉如系列图片展,设立“三瑞讲坛”“玉如讲坛”,引导师生向典型学习。三是深化“红蓝白”文化引领。围绕学院“红蓝白”文化逐步凝聚特色支部文化,形成“坐得住、钻得进、研得深”“跑得、饿得、忍得”等特色鲜明的精神。

 

三、探索启示

围绕学院党建业务融合深度不足、基层创新活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党建+业务”联动考核机制,推动党支部与基层学术组织议事决策融合,确保每年每个教工党支部至少开展2次联建共建;二是推进“数字党建”建设,开发船海党建大数据平台,建设课程思政大模型,以AI技术赋能思政教育;三是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聚焦智能船舶等领域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开展“青年教师党建赋能工程”,提升队伍整体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