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着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这片土地上,晋商驼铃曾响彻欧亚,佛教石窟镌刻信仰,古建瑰宝诉说沧桑,共同构成了山西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图谱。山西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务实、包容与坚韧的三重精神向度,这些文化基因不仅塑造了山西人的精神气质,更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独特的地域注脚。
山西文化的底色中,镌刻着黄土高原赋予的务实精神。清代学者王轩在《山西地理志》中写道:“山西表里山河,民风淳朴,务本重实。”这种务实品格在晋商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明清时期,晋商以“诚实守信、以义制利”为经商准则,创造了“汇通天下”的商业传奇。他们建造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建筑群,没有江南园林的矫饰,却以严谨的布局、实用的功能彰显着务实美学。这种精神至今仍在山西人的血脉中流淌——从太行山区的梯田耕作到当代能源基地的建设,山西人始终以脚踏实地的姿态,在贫瘠与富饶并存的土地上创造着生活。
当佛教沿丝绸之路东传,山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文化交融的熔炉。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群,既有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子,又融入了中原审美的趣味,更杂糅了鲜卑族的草原文化元素。这种包容性在五台山佛教文化中同样显著,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在此和谐共存。明代晋王府的建造,集合了南北工匠的智慧;山西菜系中,既有北方的豪放,又不乏南方的精致。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使山西文化在保持本色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养分,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
面对自然与历史的双重考验,山西文化展现出惊人的坚韧品质。元代诗人元好问曾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首诞生于山西的词作,暗合了这片土地的精神气质。在气候干旱、地形封闭的环境中,山西人创造了“十年九旱,唯靠勤俭”的生存智慧。应县木塔历经千年风雨、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如同山西文化的象征。抗战时期,太行山根据地成为民族抵抗的精神堡垒;当代转型发展中,山西从“煤都”向多元化经济艰难转身。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韧性,正是山西文化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山西文化的三重精神向度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价值。务实精神对应着人与土地的相处之道,包容品格诠释了文化交流的智慧,坚韧特质则提供了面对挑战的勇气。在全球化浪潮中,这种既扎根土地又面向世界的文化品格,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立足本土、放眼未来的生存智慧。山西文化如同其境内的黄河水,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在坚守中不断创新,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
(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王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