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报》

跨越山海的青春选择

作者:中国矿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    
2025-05-15     浏览(24)     (0)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晋北高原的古之河中学支教,他们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将优质教育资源带给孩子们,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拓宽视野,改变命运。他们为孩子们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呵护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支教团1.jpg


在晋北高原的褶皱里,古之河中学犹如大同盆地西陲的一粒倔强的种子,扎根在黄土深处。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声召唤在矿大校园回荡了十七年之久。2008年,首支研究生支教团踏上西行列车,十七载春秋薪火相传。截至目前,已有182人次青年志愿者将青春足迹印刻在山西灵丘的乡土上。2024年9月,五位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背着行囊,穿越1200公里的山川阻隔,将青春的诗行镌刻在这片渴望知识的土地上。

“我怀揣理想,满怀激情,期待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带给那里的孩子们,期待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期待着带他们去见外面的世界,拓宽视野,改变命运!”这句话出自研一在读的支教团成员李丁同学的自荐信,字里行间写满了对支教的渴望,更写尽了矿大志愿者们共同的心声。

七月,当同龄人正享受毕业的欢乐时,5名支教团成员已投入紧张的岗前培训。历经思想洗礼与教案打磨后,他们带着师长的嘱托与亲友的期盼,踌躇满志奔赴支教之路——山西灵丘古之河中学。

支教以教学为中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研支团的成员们带过了几乎涵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科目的课程。“哪一门缺老师,就要去当哪一门的老师”。当学校因为年龄结构或者老师的身体原因无法承担教学任务时,支教团成员们纷纷主动请缨,在自己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临时给孩子们上课,润喉糖成了他们口袋里的必需品。

研支团成员还发现,这里的孩子们学情复杂,成长环境各异,他们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爱,是支教的核心;责任,是支教的基石。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千差万别,我们能做的是要将爱与责任贯彻到底。”支教团分团长宫旭昂这样为队员们加油打气。

“爱心,用行动说话。”支教队员们凭借最原始的方式——家家走访,耐心倾听着孩子们藏在枕头下的心事。支教团分团支书张馨予从学生家里归来后这样描述:“迈出学生家的大门,我忽然明白:比提高分数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与自己共处;当我们将评判的眼光换成倾听的姿态,每个孩子的灵魂都是完整的、美丽的。”

为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支教队员们定期举办志愿公益活动以达到长效育人效果。“传情纽带”活动三个月来实现384封和矿大学子的书信往来,让孩子们有了一份来自远方的依靠;“织梦未来,扬帆起航”活动以冬日里的187条围巾和234张附有成长金句的明信片温暖了孩子们的身心,也点亮了希望之光;支教队员们为引导处在青春期的女生正视心理变化,与往届学姐联合成立“梦真基金”,定期举办关爱女性健康宣讲活动,旨在让女孩子们了解法律法规、挖掘自身潜力、树立自信自爱价值观……

丰富多彩的活动渐渐地敲开了孩子们的心门,支教队员们的办公地点“校荣誉室”也成了呵护孩子们的避风港湾。成员李梦梦在辅导一个孩子后感慨道:“我认为,与这些学生之间的关系,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师生,更像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关怀与支持。”真挚的话语是聆听倾诉后的肺腑之言,也是支教队员们的心之所想。

暑去寒来,花开花落,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不知何时,孩子们得知支教队员即将在今年7月和他们分别,他们满眼不舍,甚至流出不忍分别的泪水;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述说着对支教队员们的留恋,日记本里他们多次成为孩子们的男女主角,文字里写满了美好,也呐喊着挽留,早已预知结果的队员们总是不忍告诉他们:故事的开头总是极具温柔,但结局往往配不上这温柔。

他们的支教旅程即将结束,但矿大精神仍在灵丘这片土地上延续。他们的故事是传承,相信尘埃里会开出一朵花,因为曾有漫天星光亮透胸膛;他们的故事是坚持,少年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因为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一路走来,他们心怀梦想,怀揣希望,他们因西部计划而相识相聚在了一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约定: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中国矿业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