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心怡,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学生。三年平均学分绩点排名专业第一,曾任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主办的刊系《西吴史学》编辑部主编。获得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校长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等20余项荣誉。主持一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省级刊物《黑龙江史志》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启蒙:历史学的启迪与认知“我从小就喜欢历史,觉得它有一种知古鉴今的魅力,可以开阔视野,启发思考。大学学习历史学专业,可以说是我内心深处的必然选择。”高中时,郑心怡在《钱江晚报》上看到了历史学家王笛老师的专栏,王老师对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思路和理念深深吸引着她。王笛老师说“日常就是最宏大的叙事”,这一观点对郑心怡影响深远。她理解为历史是具有宏大体量的,过去很多人都集中于挖掘英雄或者伟人的成就史,但在社会中,每个人的日常都是一段独特的历史,组成了数千年以来的社会文明史。“原来历史不仅是帝王将相,更藏在普通人的柴米油盐中。这种视角的转变,让我开始更加关注小人物的历史,也让我在历史学习中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对历史学的热爱和勤奋学习使郑心怡在大学期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连续三年专业成绩第一,在校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多项荣誉。在专业学习方面,郑心怡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她倾向于先构建一个宏观的知识框架,比如以时间、人物为线索,然后逐步深入,去熟悉历史的细枝末节。
历史学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她的知识体系,也改变了她的生活态度。她坦言:“学习历史学之后,面对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比如比赛没有获得理想成绩或者事情没有按照原有计划发展,我会更加坦然。因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浩浩荡荡的几千年历史中,曾经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人还是能够继续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人生。”这种豁达的心态,让她在面对挫折时更加从容,也让她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她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中调整自己,并逐渐从内向走向自信,开始尝试新的挑战。
寻锚:学术研究的探索与收获因为热爱历史学专业,郑心怡对学术研究也充满了热情。大二时,她对近代报刊建设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些了解后,她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她们主动联系了学院的王淼老师,开始了对《浙西日报》发展史的系统研究。
但研究的过程并不轻松。郑心怡和团队成员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史料的分类和处理。《浙西日报》的版面内容大多是扫描版,因为时间比较久远,很多文字已经模糊不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辨认和整理。她和团队成员用了一整个暑假的时间,查找了很多史料,将模糊不清的字,一个又一个标注明晰,初步完成了史料的梳理工作。
这是郑心怡第一次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对相关领域比较陌生。在整理完《浙西日报》的相关资料之后,她们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该从哪个方向入手研究。郑心怡拿着资料找到了王淼老师,王老师建议她们去挖掘《浙西日报》背后的历史意义,并教她如何搜集史料、撰写论文,等等。之后,她与团队深入研究,寻找各种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并反复修改。“王淼老师的专业性指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最终,郑心怡和团队完成了对《浙西日报》的系统性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全面抗战时期浙西地区的日军暴行与抗日活动研究——以<浙西日报>为中心》。这一成果还入选了“浙西抗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的讨论论文。作为研讨会上为数不多的本科生,郑心怡感到十分荣幸。“在研讨会上,我聆听了很多专家的观点和看法,这为我后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论文提供了思路。这些学者们严谨认真的研究态度,也不断激励着我继续去探究浙西地区的抗战史。”
积累了一些学术研究的经验后,郑心怡再次参加省级立项研究就显得从容许多。在确定研究方向时,郑心怡及团队选择熟悉的《浙西日报》为基点,探索抗战时期浙西地区的人民生活,并考察抗战宣传媒介在抗战过程中对于民众动员和爱国主义宣传的作用。但在进行研究时,由于研究对象是尚未被学术界所深入挖掘的,所以他们面对的是学术界的一片空白。所有的资料都需要根据影印的史料一点点整理,虽然过程十分枯燥艰辛,但团队成员互相鼓励,一直坚持。最终,项目顺利结项,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学术成果。
实践:主编系刊的尝试与提升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郑心怡也积极投身于学生工作中。大三时,郑心怡接任了系刊《西吴史学》的主编。《西吴史学》由我校人文学院主办,创刊于2013年,为学生提供史学交流和创新的平台,接受校内外师生的投稿。郑心怡在参加全国文史期刊学术编辑交流会议时,了解了其他高校学术刊物的建设成果,发现《西吴史学》存在着规模小、影响力小的问题。在与其他深入交流之后,她决定先从扩大《西吴史学》的知名度入手,着手建立了电子刊,让刊物被更多人看到。但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人手不足、流程复杂,没有统一的格式标准……刊物的运行陷入了混乱,但郑心怡并没有放弃,她通过不断摸索和改进,与团队成员多次研究商讨,优化刊物的格式标准,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运行机制。
目前,《西吴史学》保持着一年两刊的出版频率,除了校内投稿,还收到来自北师大、东北师大等高校以及各地图书馆和初高中学校老师的投稿。刊物内容的质量有一定的提升,在校外的知名度也不断上升。
郑心怡的大学生活,是一段不断探索和成长的旅程。她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学术的深度,拓展个人的视野。“一切都是最好的开始,我希望自己多尝试,做一个勇敢的人,努力追逐属于自己的风景。”
大学生通讯社学生记者:赵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