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陕西开放大学 - 《陕西开放大学报》

王宣武先生的课

作者:西安  王向力    
2025-06-20     浏览(9)     (0)

本文描述了王宣武先生在大学期间教学生古汉语的情景,以及作者对他的尊敬和怀念。王宣武先生一生默默耕耘,出版专著,但在生前却寂寥无声。

王宣武先生先给我们教的是《古代汉语》。到大四的时候,他又开了两门课,训诂学和音韵学。有同学问他:学这些东西有啥用?他咧开嘴笑呵呵说:是为了排除阅读古代文献时遇到的语言文字障碍。他有些口吃,说这么长的句子要停顿几次,长眉一翘一翘的,说完话重重吁一口气。但我们听懂了他的意思。

春秋两季,他穿一身青灰色中山装,四个兜的那种;夏天,是一件上衣带口袋的白衬衫,棉里掺着纤维,有点透,能看见贴身背心。到了冬天,身上是黑色还是灰色羽绒服呢?记不清了。但总不戴帽子,顶着一头银发,慈眉善目的,见人老远就笑着打照呼。我们上了四年学,他的装束没有改变,衣服也没换过,一直就是那几件。

他的课讲什么形训、声训、义训,又有什么开口呼、嘬口呼、唇齿音……听得人脑袋发懵。听的久了,大概明白了,原来古今字义变化不小,要是拿当下的意思去望文生义,多数时候会是错的,一字之误,谬以千里。

我们爱上他的课,倒不是对那套方法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他讲课的方式。他不按书本上讲,也很少去看讲义。一个字,要讲出它的字义来,非旁征博引不行,而且不能是孤证。有个规矩,他说,“例不十,法不立”。他讲着讲着就卡了壳,闷在那儿,手指在脑袋上轻轻敲,一会儿,他张大嘴巴,脸上绽开笑容,说声“好,好了”,拈一根粉笔,转身往黑板上写下一大段话来。他的普通话不很标准,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喜欢板书。一堂课下来,要擦好几次黑板,他的中山装上总是落满细密的粉笔灰。例证的范围,上至先秦典藉,下到元曲和明清小说,仿佛都装在他的脑子里。

他讲《左传.僖公五年》里的“王使让之。”问我们,“陕西话里常说的一句话,你甭让我哩,‘让’字咋解释?”大家纷纷说出“责备、嘲弄”来,他呵呵直笑,说:“看看,诸位还在说着先秦的话呢。”又一次,他讲到“兴”字的一个字义“起身,起来”,又问道,“关中农村办丧事里,谁听到过‘兴’字?”我忽然醒悟过来,在我曾祖母的祭奠仪式中,那位背抄着双手的礼宾先生,指引着孝子们跪下奠香、奠爵、奠帛之后,又拖着长腔喝道“扶~杖~兴~”,双手向上晃着,示意大家都起身站走来。

这类课,我们大部分人都学得稀里糊涂,但都真心佩服他的学问。他的学问是从大量的古籍阅读和社会生活中得来的。我不知道他是否专门做过陕西方言的研究,如果做过,那就必须向田野调查了。

四年后,我们毕业了,先生也随即退休,以后再未曾见过面。

我见到先生的专著已是二十年后了。《汉语大词典拾补》静静躺在一家旧书摊的木板上,淡黄色的封面,隐隐有着暗花。我能想像到先生劳作时的清泪滴到稿纸上的情景。

听人说,王宣武先生前几年去世了,因为疫情的缘故,同事和学生们都不能同他做最后的告别。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上网去查些他的资料,遗憾,一个字也没有看见。

斯人生前寂寥,逝后也一样寂寥。不过,我想,也只有这种空寂与淡然,才能与先生的学问文章相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