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迫切需要广大青年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扎实的思想政治素质,积极主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任务。青年只有在理论上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才能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明确人生价值取向,自觉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真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内在保障,更是回应世界大变局和民族复兴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
强化理论铸魂,构筑理论宣传与思政教育相统一的育人体系。理论宣传与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解决“讲清楚”“信得过”的问题,二者的统一能在学理性上廓清青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迷雾,增强青年的思想认同,是强化青年理论铸魂的内在要求。一是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学要有意识地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成果、历史进程和鲜活故事转化为思政教育的内容载体,以专题教学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时代特征和实践路径,使之入脑入心。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基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开展专题教学,帮助青年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及其对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所在,进而深化青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解和认同。二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宣传教育形式。除课堂教学外,还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讲座、论坛、学术报告、知识竞赛等多元化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转化为青年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以互动式的传播方式拉近理论与青年的距离,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同。
推动知行合一,搭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育人平台。课堂教学是开展青年思政教育的基础环节,实践教学则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和实现思想落地的关键载体,二者的一体化贯通有助于青年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做到知行的有机统一。一是打造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等主题,建立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以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延伸思政课堂,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具体可以通过现代化建设中的典型案例,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协同育人,进而引导青年从现实层面感知和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深化青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认同。二是创新实践育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关键是要把社会实践参与纳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范畴内,建立以实践能力和思想成长并重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即鼓励青年关注现实,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将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政治觉悟、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等纳入青年思政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中,引导青年从被动实践向主动践行转变,使广大青年在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的双重塑造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进而树立起自觉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加强多元协同,完善高校与社会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青年所面临的多元化理念冲击和多样化成长需求要求建立更加开放、多维、立体的思政教育格局,即以密切的高校—社会协同联动来改变传统高校单一主体的思政教育格局,实现青年思政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是构建校地企合作化的育人共同体。高校在青年思政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除了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充分融入日常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校园文化建设外,更应积极主动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谋求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形成社会多主体联动的育人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产业发展等,与不同社会主体合作打造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实践项目;在此基础上,开展“青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为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亲身感知、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提供机会,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二是丰富青年思政教育主体。高校应当主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思政教育,邀请现代化建设中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突出贡献者等进校园、进课堂,开展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专题讲座和分享交流等活动,与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这种打通课堂内外、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贯通的思政教育方式不仅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而且能使青年直接接触和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榜样力量,进而有效提升青年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自觉。
突出文化引领,打造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育人环境。文化环境作为隐形课堂对青年的思想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文化感染、环境熏陶来营造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意蕴的育人氛围,能使青年在无形中受到教育和激励,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是要将校园打造成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意蕴的文化场所。在校园环境中充分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元素,建设“随处可学”的育人环境。如在校史馆、校园橱窗、走廊等设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展示板或宣传栏,激发青年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二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培育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广播站、新媒体公众号等应开设“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专栏,宣传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进展、新故事,特别是要大力弘扬本校校友和在校师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奉献故事,以文化阵地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见贤思齐,进而形成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的校园主流风尚。三是举办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高校可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开展征文大赛、创新大赛、诗词歌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使学生在沉浸式、互动性的活动中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与向往,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来源:《宁夏日报》,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