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安大学 - 《长安大学报》

2025毕业季

以梦为马,奔赴山海:长大毕业生的青春奋斗之歌

2025-06-25     浏览(174)     (24)

骊歌悠扬,蝉鸣仲夏,在这个满载收获与憧憬的毕业时节,长安大学2025届毕业生们中,有人选择奔赴西部讲台播撒希望,有人投身科研一线探索前沿,有人扎根工程现场夯实根基,有人深入基层服务传递温暖,有人继续深造攀登学术高峰……从西部边陲到建设一线,从实验室到街道社区,他们怀揣梦想,肩负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长大精神,共同谱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之歌。

以实干笃行践行初心使命

“要提前规划职业方向,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毕业前夕,电控学院毕业生陈凡还在跟班上的学生骨干谈话。在长安大学求学的八载岁月,除了学生之外,他还担任着兼职辅导员的工作。

一入校,陈凡就加入了学校党委宣传部的学生组织讯澜工作社,学到了很多宣传和管理方面的技能,这也为他之后的辅导员工作打下了基础。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黄天怡老师的带领下,陈凡所在的实践队赴商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他们在5天的时间里走访了10多个村镇,与村民进行了近20次推心置腹的采访交流,深入大山里曾经最贫困的地方,看到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将所见所闻拍摄制作成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助商南》,将镜头聚焦商南乡村的村容村貌以及老百姓生活状态的变化,全面反映长安大学定点帮扶商南县的工作成效。纪录片获全国高校影视作品交流展映活动纪录片类二等奖,实践团队也获共青团中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

在学校期间,陈凡前后参加了5次社会实践,去了商南、深圳、张家口、遵义、贵阳等地,从最开始的实践队员到后来成为了实践队队长和指导老师,从校级荣誉到后来拿到省级荣誉和全国荣誉。在一次次的锻炼中,陈凡不仅得到了个人能力上的提升,也加深了对学生工作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对国情社情民情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不再局限于个人收获,而更多在思考如何让团队高效协作以及如何让每位成员都实现价值,和同学们一起受教育、长才干。”

四年的辅导员工作并不容易,每一次与学生的深入谈话、与老师的答疑解惑、活动圆满完成的喜悦以及深夜案牍前的思考,都见证了他的快速成长,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因此,毕业后他依然选择留在高校,继续为高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如今,在毕业典礼上,陈凡以优秀毕业生和毕业班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为自己的八年求学路画上圆满的句号。而他也能坚定地说出那句话:“做长安大学人,是幸福的。”

奔赴西部肩挑青年使命

每年毕业季,长安大学都有许多毕业生走到西部、走到基层、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播撒教育的种子。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张宁宁今年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她即将前往新疆焉耆一中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初入大学,成为一名教师的种子便落在了张宁宁的心田。大一暑假,她和学长学姐一起到一所小学支教。因为当地师资缺乏,张宁宁一个人带三个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上她严肃认真,课下她因为细心善良成为了学生们最喜欢的张老师。当时班上有个口吃的男孩,说话不是很清楚,身边的其他小孩经常模仿他、嘲笑他,他变得很自卑。张宁宁注意到这件事后,批评教育了那些小孩,并在课上不断鼓励这个男孩,每天提问他一个问题,耐心等着他讲完。“现在他口吃缓和很多,性格也开朗多了,跟其他小朋友也能打成一片。”张宁宁惊喜于小男孩的改变,也为自己感到骄傲。在校期间,张宁宁还积极参加思政课宣讲活动。她也希望能将在学校学到的思政课知识带到新疆焉耆一中,在完成课堂目标的前提下,把新疆当地的发展故事和长大人服务交通强国的故事讲给学生们,用生动的案例让课堂活起来。“我希望在支教中能够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带去知识和欢乐,也希望在一年支教结束后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张宁宁说道。

从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青涩少女,到如今怀揣梦想、立志服务西部的新时代青年,张宁宁非常感谢在长安大学遇到的每个人,在这里她收获了无限的梦想和勇气。现在,她要对临行前的自己说声辛苦了,然后马不停蹄地继续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在基层奉献中描绘青春底色

四年前,当人文学院学生张媛悦带着对新闻的纯粹与热爱加入校报记者团时,这个腼腆的姑娘不会想到,这段始于文字的理想之旅,不仅重塑了她的性格,更在笔尖与现实的碰撞中,为她铺就了一条通往基层服务的成长之路。

在记者团的四年里,她的稿件逐渐褪去高中作文的青涩,长出新闻的筋骨。大二第一次正式采访时,面对陌生的采访对象,张媛悦紧张到不知从何开口,是学长学姐们在一旁用手机打字的方式默默提醒着她。记者团的历练让这个曾经“上台就腿抖”的姑娘完成惊人蜕变。在组织活动期间,她连续三天熬夜协调各方,最终促成学生与校领导的直接对话。“当看到同学们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时,那种成就感比任何奖项都珍贵。”这种服务他人带来的精神满足,悄然坚定了她用行动帮助更多人的职业选择。

“有次我在师生服务大厅补办证件时,窗口工作人员主动帮我核对材料清单,还手绘了流程图。那种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的服务态度,就像一颗种子落进我的心里。”她至今记得那位办事员温柔的声音,后来,她总会下意识模仿那个场景,也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人。“我想传递那时接收到的温度。”这种把服务对象当家人的理念,逐渐成为她的职业信条。

毕业季的十字路口,张媛悦毫不犹豫选择了考公之路。“在校报记者团记录的每一个校园故事,都在提醒我民生无小事。”如今,即将成为基层街道办工作人员的她,正在整理四年来的采访笔记:“这些记录普通人故事的稿件,会成为我群众工作的最好教材。”

从校报记者到基层服务者,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她始终怀揣着的那颗追逐热爱、乐于奉献的心。

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

“中华民族今后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尽管距离第一次读到李大钊的这句话已经过去了三年之久,但公路学院毕业生武骁依然记忆犹新。

因为对主持和朗诵的热爱,大一时,在学院的迎新晚会准备工作中,武骁与他的同学们一起排练了朗诵节目,他们聚焦百年前李大钊等一批青年于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出的革命事迹,向新时代青年发出“强国有我”的号召。这是他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李大钊的话振聋发聩,让我看到了青年在时代发展中的力量”,武骁对这句话有着他自己的解读,“虽然现在的中国已经十分强大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忘记过去的耻辱,不能有所懈怠。”

武骁在他的学业生涯中一直践行着李大钊对青年的殷殷嘱托。在校期间,他参加了有关新型绿色混凝土研究的国家级大创项目。他和他的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致力于研究如何让废弃材料代替传统混凝土材料,从而将其应用于人行道等强度较低的道路上。“这个项目是一个绿色项目,而且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很实用的项目。”武骁说道。从立项到结项,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南北校区来回奔波,浇筑试样、配置试样、测算强度、收集废渣、分析数据……尽管总是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但他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每次看到不一样的结果,都会感到十分新奇,而且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我都能有新的收获。”

而今大四的武骁,在择业时依然选择了交通行业,即将奔赴华为智慧交通军团,开启自己的人生新篇章。“未来是智能化的时代,万物互联,我希望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攀向新的高峰。”

奔赴一线书写人生华章

大学四年带给建工学院的王文旗的成长,不仅是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更是能力的提升和心态的转变大一暑假,他便参与了中建三局建设特威文化产业园的实习,以一名安全实习员的身份,深入建设一线。在广州直逼四十度的高温下,他每天戴着安全帽协助工程师在施工现场开展班前安全教育,在危大工程旁站岗,落实安全质量隐患整改工作。“我们经常一站就是一上午,比军训站军姿还煎熬。但想着是为现场吊着威亚进行高空作业的工人和未来使用这片园区的民众的安全排除隐患,我也不觉得累了。”王文旗说。

如果说在建设一线的实习让王文旗认识到建设工人的辛苦和敬业,那么准备学院建学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则让他的协调和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作为学院文体协会的主席,王文旗成为这次活动的学生负责人。三个月的高强度持续排练,参演者都感到十分疲倦,想要放弃。面对这种情况,王文旗和其他负责人选择用“温度”换“投入”,他们全程参与大家的每一次排练,结束后自掏腰包请演职人员喝奶茶吃零食,帮助大家分担排练压力。指导老师白涛给了王文旗非常多的支持和帮助。他一面力排众议向学院争取缩短战线;一面在主持人人手紧缺时挺身而出,亲自上阵主持迎新晚会,晚会开场前最后一刻,还在修改到场的校友名单。“白涛老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遇到问题沉着冷静的心态、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都让我获益匪浅,也使得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处理问题的能力。”迎新晚会的圆满举办,成为了王文旗大学生涯的精神地标。

今年毕业后,王文旗将前往中交一公局工作,在更辽阔的天地,稳健迈出属于新一代工程人的坚实步伐,书写属于自己的工程故事。

逐梦扬帆开启求学新篇章

在这个夏天,有一群毕业生选择了就业之外的另一条道路,他们选择继续读研,在自己热爱的领域继续深造。今年九月,运输工程学院毕业生潘济玮要奔赴北京交通大学攻读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专业研究生,开启学术新征程。

在长安大学学习的四年,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潘济玮对交通工程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交通工程,不仅是道路、桥梁、车辆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还是一种融合了工程技术、管理科学、数据分析等学科的交叉性学科,而且能够解决实际的交通问题,更担负着服务民生保障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使命。”

在校期间,潘济玮负责了一项有关“绿色交通”的大创项目,他和团队针对当下碳普惠平台的发展痛点,提出基于MaaS的碳普惠机制优化方案,提出一种让更多人选择绿色生活的新思路,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项目研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困难与挑战。在大创项目研究的一年时间内,他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平衡学习和科研的时间。“因为研究所使用的相关软件和模型需要都要从0开始学习,这会耗费很长的时间。”作为项目负责人,潘济玮还要在每一次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反复检验、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他和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和潜心探索,这个国家级项目最后成功结项。

“希望在进一步的深造过程中,去解决自己还没理解的问题,去看看自己还没有见过的工程,在交通工程领域获得更广阔的眼界”,这便是潘济玮读研的初心,“未来我会继续以长大人的身份为荣,为交通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和燕  闵海燕 李笑仪 闫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