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版-----------------
(上接二版)关的、有积极影响的新的故事。
2.科学归因,问题外化
当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显示出其思想或心理困惑时,教育者要及时抓住这些困惑,针对这些困惑适当提问。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常有学生对英雄事迹、榜样力量望而兴叹、自我放弃,认为“做不到”。例如,在一次学雷锋活动中,学生小 A 态度消极地说:“都是形式,没用!”在谈心谈话中,老师了解到该生因为之前曾遭遇一次无人帮助的窘困经历而对自己产生强烈的否定,认为自己不好才没人愿意帮他。老师说道:“请你回忆一下,在过往的生活中,有没有受到别人帮助的经历呢?”小 A 略想一下说,寝室同学常常给他讲数学题,自己数学不好,在他的帮助下都顺利通过考试了。老师对这种行为进行了肯定,并引导他认识到“我不好”的标签是不准确的,只是那一次没有人帮忙而不是他不好。接着经过深入的提问分析,老师指出,问题不在于他不好,而是他的消极思维,这种思维不利于和人交往,让他难以融入集体。通过这种对话引导,就可以把“问题”从“人”本身外化出来,把人与问题分隔开来,从而使学生聚焦于问题本身,进而学会解决问题,重拾对自己的信心和期许。
3.运用文本,注重仪式
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教育传承中,可以通过“写给某英雄的一封信”等方式讲述自己心中的故事;可以假设自己是某位学习的榜样,回复给自己一封信,肯定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可以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用录音、视频等方式记录叙事过程;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等开展隔空对话;还可以组织团体活动,邀请多人共同构建新的生命故事,小中见大,建立与英雄榜样的联结;也可以在一段时间的积累后,组织受教育者对取得的成绩进行新颖的表彰和奖励,庆贺教育对象取得的进步。
4.丰富生命体验,建构人生意义
本应自由浪漫、激情澎湃、充满诗意的青春岁月,却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即将来临的就业与生活压力等填满,这使得许多学生在“人为什么活着”“生命有何意义”等问题上产生了迷惘与困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构人生意义,而人生意义的建构,又取决于他们的生命体验。[6]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叙事应挖掘和发展受教育者自己的生命故事,以丰富教育对象的生命体验,使其建构起更为丰满的人生意义。
例如,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有学生认为那些英雄、榜样离自己很遥远,自己达不到那样的成就。这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问题外化的方法使他认识到非凡的成就不是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问比如“郭明义除了是劳动模范以外,他还是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身份。接下来老师还可以提问“作为一名大学生,你还是谁?”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积极、肯定性的身份认同。比如一个大家心目中温和的人、社团里受人欢迎的志愿者、校足球队的优秀前锋、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的冠军等。鼓励他详细讲述与这些身份相关的故事以及他在这些故事中的生命体验,最终使他领悟到,成就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他不断成长和丰盛自己后获得的,从而激发其成就动机,激活内在成长力量。
叙事疗法会让学生发现,被他们判定为无聊、痛苦、无助、不能的生活原来还有着别的模样,我们的生命有着如此丰富的层次和意义。这将使教育对象,走向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从而真正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目的。
四、结语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拥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见证,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是革命先辈的精神血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宝藏。故事化叙事是以语言应用为基础的能够有效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的重要方法。二者的融合和发展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可以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王梓晴,杨昊霖.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5-8.
[2]张娜.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元素渗透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6):79-82.
[3]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02):1-6.
[4]梁建勇.变革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J].中国工人,2019(10).
[5]宋玉婷,曹银忠.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困境与体系建构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6):73-76.
[6]李瑞奇.叙事疗法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J]. 学校辅导员,2014(1):30-31.
[7]彭金林,彭凤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疗法探赜[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