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周报》

校友向惠云——自强磨锋芒 终得嗅梅香

2025-06-23     浏览(18)     (0)

这篇文章介绍了华科大同济医学院校友、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向惠云教授的成长经历和贡献。他凭借在伤害预防与暴力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2025年度SAVIR卓越暴力与伤害预防科学奖,并积极为湖北基层医疗体系建言献策,聚焦农村老龄健康难题,搭建起美国俄亥俄州与湖北的医疗协作桥梁。向惠云教授提出三重成长“密钥”,呼吁青年学子要目标管理、自律和人文筑基,努力架起“医学+AI”的交叉创新桥梁。

本报记者 汪伟颋 记者团 徐芯凡

从山区少年到国际顶尖专家,这位华科大同济人的成长轨迹始终闪耀着奋斗与奉献的光芒。他就是我校同济医学院校友、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向惠云教授。近期,他凭借在伤害预防与暴力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 2025 年度SAVIR(美国暴力与伤害研究促进学会)卓越暴力与伤害预防科学奖。

向惠云于 1983 年进入同济医学院公卫学院就读本科,1988 年继续在本校攻读硕士,1999 年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获流行病学博士学位。他长期致力于儿童伤害预防、脑外伤康复、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急诊医学、残疾与康复,以及公共卫生数字干预手段的研究。

缝在岁月里的求知密码

湖北秭归山区淳朴的母亲日夜缝纫,用一针一线“缝”出了向惠云走出大山的求学路。山区的淳朴民风也悄然培育出他甘愿吃亏、不争名利、乐于助人的秉性,“我一定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是我在高中时就立下的志向”,向惠云说。在山区的成长历程锻造了他乐观、坚韧的品格,而在同济医学院的求学经历则为他奠定了良好的专业素养。

回忆起求学时的往事,导师余松林教授的一言一行都历历在目,“晚饭后,余老师立即返回办公室继续工作,而师母对此毫无抱怨,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自然而然觉得,做学术就应该是这样,要刻苦一点、再刻苦一点”。

在公卫学院,向惠云打下坚实的卫生统计及流行病学专业基础,并熟练掌握卫生统计 SAS 软件,而正是这项技能让他在海外求学时收获了核心竞争力。

奔赴未知旅程

1995 年,当同学留校任教或奔赴全国各地奋斗时,向惠云也收到心仪的海外高校offer,他带着妻儿踏上未知旅程。

留美期间,向惠云的兼职月薪十分微薄,这时的他还要承担养家的责任。“我们知道很苦,但也知道咬咬牙都会过去,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这份坚持让向惠云最终斩获美国大学优秀博士奖。这些收获的背后离不开家人的默默奉献及支持,那些艰苦的求学岁月如今都成了向惠云沉甸甸的追梦记忆。

汇聚校友力量

“行公义怜悯,存谦卑之心”向惠云说,他始终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作为我校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前主席董事和现任董事长,他全力汇聚海外校友力量,为后辈“撑伞”。

2024年5月,向惠云推动设立了“邹声泉青年杰出临床科研奖”,采取全球专家联审机制,鼓励优秀青年学者自主申报,搭建起国际学术对话的桥梁,让年轻学者直面医学前沿挑战,让更多学者关注临床医学转化这一重要课题。

向惠云躬身实践,积极为湖北基层医疗体系建言献策,还聚焦农村老龄健康难题,搭建起美国俄亥俄州与湖北的医疗协作桥梁。

对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向惠云提出三重成长“密钥”。一是目标管理,“每 3到 5 年锁定一个核心目标,人没法预知最后走到哪,但能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这就是目标的作用”。二是自律,“适度娱乐是生活调味剂,但永远要做时间的主人,现在的诱惑太多,大家要约束自我”。三是人文筑基,“文史哲是培育思想高度的沃土,没有广博的人文根系,难以长成真正的学术乔木,一定要多读经典著作”。

面对势不可挡的AI 浪潮,向惠云分享了关于突围之道的看法,“医疗的本质是人性的温度,AI 终究是工具,华科大学子应当努力架起‘医学+AI’的交叉创新桥梁”。向惠云表示,最重要的还是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是金子总会发光,但要先成为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