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春中医药大学 - 《长春中医药大学报》

草原艾香传

作者:中医学院  宝鑫鑫    
2025-05-30     浏览(8)     (0)

科尔沁草原晨露未晞时,草尖上便浮起一层淡青色的雾,我跟着额吉钻进齐腰深的艾草丛,裤脚很快被露水浸得湿透。额吉说:“真正的艾香要抢在端午阳气初盛时采撷,这时的艾叶背面泛着银霜,像长生天撒下的药粉。”

额吉的手掌在艾杆上轻轻一捋,指甲盖大小的叶片便打着旋儿落进柳条筐。“挑那些向阳坡上的,叶脉里藏着太阳的精魂。”她教我辨认艾蒿与蒿草的区别——真艾的茎杆泛紫,折断时流出琥珀色的汁液,凑近细闻,有股穿透力极强的辛香,像是把草原的风雪雷电都凝在了叶脉里。

记得十二岁那年我贪玩被寒雨淋透,半夜发起高热,额吉将陈年艾绒搓成宝塔状的艾柱,在神阙、关元两穴灸得皮肤泛红。奇的是那艾烟并不呛人,反而带着松脂般的清香,丝丝缕缕往毛孔里钻,待三炷艾燃尽,我竟浑身汗出如浆,次日便活蹦乱跳了。额吉说这就是《本草从新》里讲的“艾叶纯阳,能回垂绝之阳”。

晾晒艾草讲究阴阳调和,我们把沾着露珠的嫩叶铺在桦木棚顶,正午的阳光透过格栅筛成金线,艾叶在光影交错间慢慢蜷曲。傍晚收艾时,额吉总要拈起叶片对着夕阳端详:“看这叶肉透光的程度,像不像人的经络?”她教我《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的道理——曝晒过度的艾叶失却了阴柔之性,火气太猛易伤人;阴干的艾叶又少了升发之力,唯有阴阳相济的艾绒,才能化作治病救人的“地上太阳”。最见功夫的是捣艾。石臼里铺满三年陈艾,木杵撞击的节奏暗合心跳。额吉说老辈人捣艾时要默念《雷公炮炙论》,让药性随着韵律苏醒。待艾绒泛起绸缎般的光泽,便到了最关键的和绒工序——取新鲜马奶徐徐点入,乳香与艾辛奇妙交融,这是草原独有的炮制秘法。额吉的手指在绒堆里翻飞,像在梳理风的发丝,渐渐揉搓出寸许长的艾柱,两头尖、中间圆,恰似未展的蒙古弓矢。

巴特尔大叔寒痹症发作时,膝盖肿得发亮,额吉让我取五年陈艾柱,配合着牛角拔罐,在鹤顶、梁丘穴施行隔姜灸。艾烟升腾中,大叔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七日后,他竟能策马巡边。那日黄昏,大叔送来一皮囊马奶酒,酒香混着帐中未散的艾香,酿成了草原最醇厚的药引。

如今我求学长春,行李箱里总藏着额吉手制的艾柱,每当梅雨季关节隐痛,便取一粒置于铜制灸盒中。青烟袅袅升起时,恍惚又见额吉在晨光中挑选艾叶的身影,她的蒙古袍上沾满银霜似的艾粉,像是把整个科尔沁的阳气都缝进了绒絮里。那些关于阴阳升降、气机流转的古老智慧,就这样随着艾香渗入血脉,成为游子心中永不熄灭的命门之火。前日视频时,额吉正在教孙辈们唱《艾草歌》:“天精地华艾中藏,三伏三九调阴阳……”镜头里,六岁的小其其格举着歪歪扭扭的艾柱,鼻尖还沾着绒絮,我知道,这缕穿越千年的药香,正沿着血脉的走向,在草原深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