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申报专利1项、参与发表论文2篇;在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综合性比赛中获奖40余项;以专业第一名的综合成绩继续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她就是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2024级研究生温明霞。
夯实根基 学习有方法
谈及备战研究生考试的那段时光,温明霞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为考研、实习、科研难兼顾的同学们带来指引。温明霞一战成硕的公式为:选择合理+备考科学+足够努力+坚持到底=一战成硕。温明霞透露,9月,原定目标院校临时改考纲,她迅速调整策略,转向本校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并凭借精准时间管理迅速衔接新方向。备考期间,她将剩余三个多月划分为“基础补漏(9-10月)、真题特训(11月)、模拟冲刺(12月)”三个阶段,每天严格分配学习时间:《生物化学》6小时、《细胞生物学》4小时、公共课3小时,午休时间也被高效利用,用于单词记忆和政治练习。这种分秒必争的规划,让她在高压下仍能保持高效学习状态。
此外,温明霞特别强调“将新内容嵌入旧知识框架”的学习方法。例如,她通过自制对比表梳理生物化学的代谢表,每天默写关键酶调控位点,迅速建立知识关联;对于细胞生物学的信号通路,温明霞则采用“实验流程图”思维,将每个蛋白活化步骤与本科实验操作(如Westernblot)对应记忆,既加深理解又提高记忆效率。她将学习计划视为实验数据般严谨对待,即使中途改换目标院校,扎实的每日积累也成为应对变化的“缓冲垫”。正如她所言,“计划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帮助我们在变化中快速校准方向,让每一小时的专注都转化为考场上的‘知识抗体’。”
面对相对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验操作,如何保持学习热情和专注度?“自驱力给目标点火,用目标为热情续航。”这是温明霞的应对之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结果达不到预期是常有的事。经历的挫折与失败,没有成为她的阻力,反而激起了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让她在科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建立‘目标系’,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眼花缭乱的文字堆砌,而是帮助我实现科研突破的重要支撑。”怀揣这样的信念,冗杂知识于她而言也鲜活了起来。她坚持“把当下行动和长远价值挂钩”,让理论知识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实验也不是机械操作,而是“在为自己理想的科研蓝图添砖加瓦”。
科研文体共舞 奏响青春乐章
温明霞团队的竞赛准备始终围绕“把科研细节吃透,让创新清晰呈现”展开。她系统梳理了生物材料学、药理学等跨学科知识,学习如何将复杂技术以清晰的逻辑讲述出来,并邀请材料学教授和临床医生进行指导。实验演练阶段,进行了三轮“精准校准”;答辩准备采用“双向打磨”策略。
担任项目负责人初期,温明霞用一周时间充分了解每位成员的特长,让其在擅长的领域发光的同时,也自然建立起信任纽带。备战省赛时,团队成员对“靶向材料临床应用场景”出现分歧,温明霞最终用数据说服团队,也让大家意识到分歧不是障碍,而是帮大家更精准定位的“筛选器”。
在以第一作者进行论文投稿时,温明霞难以忘记为验证药物释放速率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联性,连续两周在实验室同步记录细胞成像与质谱数据的经历。这种“从0到1”的构建过程,让她深刻理解“科研不仅是做实验,更是用数据讲好一个‘为什么重要’的事”。在靶向PI3K-AKT通路的纳米材料研究中,作为论文第二作者的她,聚焦“纳米颗粒表面电荷对细胞摄取效率的影响”这一细分环节,完成200余次材料表征实验,为论文的机制论证提供关键拼图。前者教会她独立掌舵的勇气,后者让她懂得协同共进的力量,从中更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无限魅力。
不论是学位论文还是期刊论文,撰写过程都要精益求精,这是温明霞的治学信条。温明霞分享了她的本科论文写作过程,她提到,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摘要改了7版,每次修改都是对科研思维的深度打磨。“当你学会用讲故事的心态梳理研究,用解决问题的逻辑回应质疑,论文写作就会从任务变成理清科研思路的修炼。”
第一次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进入省赛备赛阶段的温明霞,同期面临期末考试、考研备考和省赛攻坚的三重压力。每天熬夜打磨PPT和计划书、每天模拟路演答辩15次,和团队成员跑了5家药企做实地调研,光是教育维度部分的PPT就修改了12版。正是这种从“科研思维”到“落地思维”的碰撞,让她从习惯“单打独斗”的学生心态,逐渐学会在压力下统筹全局、在质疑中快速迭代。“真正的成长,就是把每个挫折都变成思维升级的‘培养基’,让压力催生出更坚韧的解决能力。”温明霞感慨道。
科研探索与专业竞赛之外,温明霞充分展现自己,在文体舞台诠释最美的青春。她参与了《齐鲁文化大会》进校园活动和《秋瑾》《红船的方向》等作品朗诵,对齐鲁文化中“家国天下”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的体会。“原来课本里的‘孔孟之道’,在主持非遗传承人访谈时,化作了手作鲁绣的经纬匠心;朗诵《秋瑾》诗句时的哽咽,让‘巾帼担当’从历史名词变成了实验室里师姐们深夜调试纺丝机的剪影。”
面向未来,眼里有光脚下有路
从本科迷茫探寻,到硕士坚定深耕,温明霞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逐光之路。“医药工作的魅力,就在于每个细微的技术进步,都可能成为守护健康的防线。我期待未来能在中药材质量控制领域里,做一个带着温度搞科研的人——让每一项技术创新都带着对‘药材好,药才好’的初心,这就是我心中最有价值的职业状态。”
对于未来,温明霞已经有了自己的探索目标和发展规划。“基于目前开展的生物发光检测技术研究,我希望后续在两个方向深耕:一是优化生物发光检测方法,将其拓展到更多中药材品种的实时质量监控,特别是解决新鲜药材贮藏过程中的品质评价难题;二是深入挖掘胁迫响应中生物发光特性与药效成分积累的关联机制,通过整合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筛选出调控次生代谢的关键基因与蛋白靶点,为建立‘生物发光指标-活性成分-分子调控’的全链条评价体系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