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师范大学 - 《江苏师范大学报》

江苏师大,我有话对您说

——江苏师范大学2025届毕业生的毕业感言

2025-06-25     浏览(113)     (0)

本文是一篇毕业抒怀之作,讲述了毕业生们在江苏师范大学的成长经历和感激之情。作者们回顾了课堂内外的求知印记、师生情谊和成长故事,表达了对母校的眷恋感恩与美好祝愿,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抱负与使命担当。作者们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并表示将继续在教育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育人篇章。

编者按:

青春作笺寄深情,扬帆起航谱新篇。为记录2025届毕业生在江苏师范大学的成长足迹,凝聚广大毕业生爱校荣校的真挚情感与奋进力量,本报编辑部特设“毕业抒怀”专栏,刊发2025届优秀毕业生代表抒怀之作。回望课堂内外的求知印记、师生同窗的深厚情谊、成长路上的难忘故事,诉说对母校的眷恋感恩与美好祝愿,寄语未来的憧憬抱负与使命担当。


 

当宿管阿姨最后一次查房时递给我那个熟悉的登记本,我才真切地意识到,我的师大时光真的要画上句点了。

记得初来时,我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钟楼前的指示牌上写着“新生报到处由此去”,我拎着行李箱,在那伫立许久。那时的师大,于我不过是个陌生的名词罢了。谁曾想,这方寸之地,竟收容了我七年的光阴。日子像是一道道数学题,看似艰深,解开了却又觉得理所当然。

在五三自习室“定居”的日子格外难忘。进门左手边靠窗的那个位置,见证了我考研、考公的全过程。在这里,我认识了一帮“考友”,他们都是我心里的闪亮明灯,让备考之路不再孤单。

实习的日子颇有意思。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中学生的眼睛里含着许多问号。有一回讲余弦定理,一个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学这个有什么用呢?”我竟一时语塞。后来才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点亮一盏盏灯。师大教给我的大约就是这个道理。

做学生干部时组织过不少活动。记得有次学生社团巡礼节,我和同伴们忙到深夜。摆放展板时,我不小心碰倒了一摞资料,纸张散了一地。大家都笑了,蹲下来一起收拾。那一刻,灯光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显得格外温暖。现在想来,所谓成长,大约就是在这样的琐碎中完成的。

录取为选调生的消息传来时,我正在宿舍整理行李。七年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够让一个莽撞少年懂得责任二字的分量。母校给我的,不只是一纸文凭,更是一种向光而行的勇气。

离校前夜,我独自走了一遍校园,静远楼的灯光依然明亮。我知道,无论走到哪里,这灯光都会在我心里亮着——明亮,温暖,如同师长们的目光,永远注视着我的前路。

师大的灯,亮着亮着,就亮进了人的心里去。

(刘凯,中共党员,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担任校研究生会主席、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校团委助管,现已录取为江苏省委组织部选调生。)

 

站在师大的梧桐道上,太阳透过树影撒下一地光斑,恍惚间又找到了三年前拿着录取通知书初次站在这里的感觉,又恍惚间听见青海孩子们对师大校园的好奇与向往。三年的读研时光如同水墨长卷,在求学与支教的交织中,晕染出最动人的色彩。

文学院的课堂是知识的沃土。文学院的各位老师们,在研究生学习生涯中都以博学和笃行引领我们,指导我们领悟语文教学的真谛。

最难忘的,是跨越两千公里的青海支教之旅。当大巴车钻进海南州的土地,重峦叠嶂,壁立绵延的渥红石岩,弯曲的山路、辽阔的牧区、成群的牛羊以及青春洋溢、可爱纯真的孩子们都令我惊喜不已。在支教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品《故都的秋》,也一起聊青海的雪;在课后,他们向我吐露真心,诉说自己的成长烦恼;他们邀请我一同观看足球比赛,向我展示他们专业的足球战术,教我说青海话,写藏文……在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也真正明白了语文教育的力量——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

回到校园后,支教的经历成为我论文开始的新序章。导师带着我复盘在青海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同伴们用专业理论为支教课程建言献策。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苏师大传授的不仅是教学技能,更是教育者的情怀与担当。

玉泉河畔的垂柳依旧摇曳,食堂的豆浆包子还是熟悉的味道,可那些与老师与挚友探讨教育理想的午后,与青海孩子们相处的日夜,都已化作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离别的脚步已然到来,我抚摸着教学楼斑驳的砖墙,突然懂得:母校是起点,也是永远的精神家园。它教会我用专业的力量点亮课堂,用真诚的心守护每一份求知的渴望。

带着在青海种下的教育初心,带着苏师大赋予的学识与勇气,我将继续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育人篇章。

(经雨,中共党员,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曾获文学院第二届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校优秀研究生会干部、校优秀研究生干部、青海省海南州州级优质课一等奖、青海省海南州优秀支教研究生等荣誉。)

 

当玉泉波光托起柳枝的独舞,我知道,本科四年的足尖旋转,终在蝉鸣里画下微颤的休止符。牵扯无声汹涌的不舍,眨眼就到了告别时。

记得刚来拖着大箱子站在东门,看哪儿都新鲜。如今,师大每个角落都盛满回忆。

练功时,汗珠顺着下巴砸在地胶上,“啪嗒”作响。为一个动作死磕半天,膝盖青紫是常事。可如今回想,那些咬牙坚持、镜子里的狼狈和点滴进步,反而成了最踏实的底气。

另一个让我蜕变的地方,是学生会。难忘“十佳歌手”决战夜,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键盘敲碎寂静。决赛夜,台下荧光汇成星海,欢呼如潮拍岸,疲惫与满足在胸腔共振。

更难忘的是和伙伴们一起熬夜啃面包、解决问题的情谊。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夜、开怀大笑、为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感觉,是我大学最难忘的记忆。我太爱师大的这片校园,春天宿舍楼前的花雨和小猫,夏天林荫道晃动的光斑,蝉鸣声声入耳。秋天图书馆旁金灿灿的小路,踩落叶沙沙响。冬天食堂那碗滚烫的母鸡汤,暖手更暖心。午后舞蹈房,阳光斜洒在地板,也洒满我们身上。

这些平常景象成了心里最暖的底色。也谢谢那个没放弃的自己,排练厅累哭还咬牙挺住,学生会忙炸仍硬扛下来,一点点摸索变好的自己。

知道还能留下来读研,离别的慌张才定了定。保研本校,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

不用告别,我还能在熟悉的排练厅打磨作品,去图书馆老位置查资料,向敬爱的老师请教。真好,根还能在这里扎得更深,枝叶还能在这片天空伸展。

师大给我的,远不止书本和舞台。它教会我面对困难时要保持韧劲,服务他人要充满责任感,要追求更好的自己。

再见了,我的本科生活。再见了,跌撞却充实的四年。研究生阶段虽然仍有挑战,但我已准备好,带着这里的一切,继续向前。

(肖乐萱,中共党员,音乐学院舞蹈编导(师范)专业毕业生,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曾获2023年度“苏师榜样”称号,现已保研至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