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文件,学校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从这一刻开始,师大的历史终于迈入了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全覆盖的崭新纪年。同时,一个新的问题也摆在师大人面前:申博成功之后怎么办?后申博时代的路怎么走?
新一届校党委领导班子敏锐把握住了师大的这一历史之问、前途之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党建引领改革,以改革赋能发展”的攀登之路,以奋进气质和担当精神吹响了师大人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战斗号角。
改革千山万水,道路决定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面对新质生产力喷涌的巨大冲击、面对办学资源紧张的困难瓶颈、面对广大师生对高质量发展的热切期盼,校党委审时度势,启动了学科登峰计划和学校创“双一流”行动,步履坚定地踏上了以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带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长征路,明确了下好学科优化“先手棋”、夯实人才引育“压舱石”、探寻科技创新“动力源”、架稳资源保障“支撑点”这四个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点,进一步凝聚了全校上下“裤腰带还要继续勒”“逆水舟还要继续划”的思想共识,确保了特色鲜明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始终在正确的航向上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改革千军万马,贵在得人用人。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纵观古今中外改革史的经验教训,有没有建设一支如臂使指般有效执行改革举措的干部队伍是决定改革胜利的关键所在。一个德才兼备、锐意进取的领导干部,往往能够独当一面,造福一方,加速带动学院、部门乘势而上。反之,有问题的干部则有可能严重破坏单位的政治生态,贻误单位的事业发展,让群众生出“就耽误在他手上”的抱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把年富力强、能力出众、群众拥护、有强大人格魅力的干部选出来、使用好,是确保改革各项举措能够落实落地的关键。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上,芮国强书记掷地有声地指出要“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坚决不用欺上瞒下、触碰红线底线、不敢担当、‘唱功’多‘做功’少、以权谋私的人”,让与会同志深受鼓舞。
校党委在干部队伍建设上的一系列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带来了全校上下政治生态的新导向新规矩新空气,“功名祗向马上取”的干事创业氛围逐渐浓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导向蔚然成风。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处爬坡过坎、转型升级阶段的江苏师大,也迫切需要更多“师大的脊梁”来撑起学校事业发展的一片天空。
改革千头万绪,核心关键在党。校党委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心骨、领路人,是确保全校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坚强领导核心。芮国强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实“一融双高”,推动“党建与高质量发展在理念、组织、方法、目标方面的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共江苏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推进基层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新修订的《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相继出台,让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有了刚性约束和新的抓手。校党委领导班子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基层、深入地方密集开展访企拓岗和社会服务调研,让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的干事创业情怀。
改革千辛万苦,最难是改文化。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所大学有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一个学院有一个学院的精神气质。
新一届校党委领导班子尤为重视净化优化政治生态和教学育人环境对助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作用,明确“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没有希望、不快跑就没有未来、不团结就没有力量”的发展思路,着力重塑学校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一些身边的细节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原本钟楼前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逐渐消失了,原本习惯矛盾层层上交都推给书记校长的情况逐渐变少了……相信这些细节的改变,正是师大新文化孕育形成的开始。
面对新一轮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面对重装出发、二次创业的困难险阻,严峻的发展形势值得每个师大人深思“向来如此,便对么”“小院高墙,能拆么”。只有摒弃“等、靠、要”的思维定式,转变“得过且过”“求稳怕乱”的固有观念,破除“见事迟”“想事窄”“干事拖”的思想藩篱,才能真正形成算政治账、施大仁政、为长久计的师大思维、师大风气,更好诠释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师大精神、师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