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美育浸润塑品格 思政铸魂育新人———艺术学院探索“美育+思政”浸润式育人新路径

作者:张晓菲  王萱    
2025-06-25     浏览(20)     (0)

本文介绍了山东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在“美育+思政”浸润式育人新模式中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将美育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构建“美育+思政”浸润式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融入艺术创作与美育实践,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育人新路径。该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支撑了学校“冲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

春风拂过山农校园,怒放的玉兰、如雪的流苏、古朴的西礼堂,成为艺术学院学子画布上跃动的风景。这不仅是“春日里的校园”主题绘画活动的日常剪影,更是学院将美育熏陶与爱校荣校情怀深度交融的生动实践。作为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单位与学校美育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艺术学院在学校 “冲一流”的壮阔征程中,自觉担当使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与美育优势,以艺术之“美”涵养思想之“魂”,创新构建“美育+思政”浸润式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融入艺术创作与美育实践,为学校“大思政”格局注入鲜活艺术力量,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浸润式育人新路径。


以美载道

浸润无声铸魂育人


艺术学院深谙 “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哲理,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艺术实践与校园生活,让价值引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艺术语言重构思政叙事,让党史“活”起来:学院精心打造“艺‘述’党史”品牌,突破传统说教模式。通过“开国大典”“启航”“炮火中的大合唱”等系列艺术微党课,以及“美术作品中的党史故事”线上推送,以画笔、音符、舞台重构历史场景。当学生创作的《长征组图》在展厅铺展出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当《黄河大合唱》的雄浑乐章在音乐厅激荡心灵,当歌剧《沂蒙山》中“等着我,亲爱的人”的旋律催人泪下,学生们在艺术的沉浸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感悟信仰力量。这种创新融合,变单向灌输为心灵对话,极大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重要节点赋能美育实践,让情怀“厚”起来:学院善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作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清明节,组织“致敬英雄”为烈士画像活动。学生们怀着崇敬之心,查阅史料,反复打磨,用画笔细腻勾勒革命先烈的英容与精神风貌,在创作中深切体悟英烈精神。五四青年节,“牢记嘱托·强国有我”主题书画展如期举行,青年学子以笔墨丹青抒发报国之志,在相互观摩中汲取奋进力量。国庆节,“我爱你中国”校园快闪活动点燃爱国热情,歌声在校园上空汇聚成情感的洪流。这些紧扣节点、凸显专业特色的主题活动,将宏大主题具象化、情感化,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专业创作聚焦时代主题,让担当“实”起来:艺术学院坚持将价值引领深植于专业创作,引导师生用艺术精品回应时代命题。在山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学院选送的《盛世欢歌》《华夏之脉》等作品斩获20项大奖,用艺术语言讴歌时代华章。学生创作的《锦波灵鲤》《“十”敢当-泰山石敢当IP形象设计》等作品,巧妙融合传统文化与创新设计,在教育部榜单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9项。学院师生倾力创作的歌曲《望岳》,以磅礴大气的旋律和深邃厚重的歌词,立体展现泰山的自然壮美与人文积淀,成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目和作品创作资助。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才华的展现,更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生动实践。

田野实践服务乡村振兴,让足迹“深”下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号召,将美育实践的大舞台延伸至广袤乡村。443名学生担任乡村振兴驿站站长,深入齐鲁大地田间地头,开展美育赋能乡村行动。农大手绘工作室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连续12年投身公益乡村墙绘实践,足迹遍布山东、河北2省6市,创作主题墙绘1500余幅,累计绘制面积 20000余平方米。一幅幅展现乡村新貌、传播文明乡风的墙绘,不仅美化了村居环境,更将昔日的普通村庄打造成网红文旅打卡地。学院积极践行 “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艺术资源下沉乡村,形成 “创作在乡村、展示在乡村、服务于乡村”的闭环,超过30%的毕业生聚焦乡村主题进行毕业创作,5名毕业生更是将毕业答辩现场搬到了服务产区。

专业团队擦亮服务品牌,让影响“广”开来:“岱下青年合唱团”凭借精湛技艺和深厚艺术表现力,跻身山东省高校合唱团体第一梯队,在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大放异彩,用歌声传递时代强音。“文艺轻骑兵”团队则带着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原创作品走出校园,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惠民演出,年均参与千余人次,年均演出超百场,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基层。“曼陀罗绘画心理疗愈”团队将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两年间走访32个社区和5家儿童康养机构,为逾百名儿童定制 “心情曼陀罗”、“自信的力量”等主题干预方案,用艺术温润心灵,护航儿童健康成长。


融通互促

构建“美育+思政”育人新范式


在丰富的实践探索基础上,艺术学院不断深化理论认识,系统构建起“美育+思政”浸润式育人工作体系,其核心在于“三个深度融合”:

思政教育艺术化、形象化、情感化: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壁垒,将抽象的理论、宏大的历史、崇高的精神,转化为可视的绘画、可听的音乐、可感的戏剧。通过“艺‘述’党史”、节日主题创作等载体,利用艺术的形象思维和情感感染力,使学生在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价值熏陶,实现思政教育从“入耳”到“入心”的跨越。正如在“为烈士画像”活动中,学生在反复揣摩英雄形象、刻画精神细节的过程中,对理想信念的理解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专业创作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艺术学院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 “德”作为“美”的灵魂,在专业教学中强调作品的精神高度和社会价值。通过强化导师思想引导、搭建高水平展演平台、完善创作培育体系(如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望岳》的孵化),引导师生自觉聚焦时代主题 (如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生态文明)进行深度创作。获奖作品《盛世欢歌》《华夏之脉》《“十”敢当》等,无不是时代精神与精湛技艺完美结合的产物。学院“文化创意节”(聚焦服务乡村)与“金秋艺术节”(深化红色展演)贯穿全年,确保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专业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启慧明德”讲堂邀请名家(如李百华教授《乐声里的文化根脉》)深入阐释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提升师生的理论自觉。

美育实践与社会服务同频共振:学院深刻理解“美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实践”,提出并践行“向美而行”的理念。将育人场域从课堂、展厅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天地,特别是国家战略急需的乡村振兴一线。通过“驿站站长”制度、“全链条产区实践”模式 (选题-实施-答辩在产区)、以及“农大手绘工作室”等品牌团队的长效运作,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中检验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怀,实现“在服务中学习,在奉献中成长”。这种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是检验美育思政育人成效的试金石,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最生动的课堂。


美美与共

育人成效彰显特色亮色


艺术学院 “美育+思政”的浸润式育人模式,经过持续探索与实践,结出丰硕成果,有力支撑了学校“冲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

思政育人成效显著:价值引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近三年,学院9名学子携笔从戎、投身国防,6名毕业生加入 “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行列,23名毕业生选择扎根基层就业。越来越多的艺术学子将个人艺术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人才培养质量跃升:“以赛促学,用作品说话”的理念深入人心,80%以上在校生积极参与各类高水平专业竞赛与展演。2024年,学生作品在教育部学科竞赛中斩获国赛一等奖 1项、二等奖6项;省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升学深造质量稳步提升,多名学子成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顶尖艺术学府及“双一流”高校。

美育实践品牌闪耀: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获团中央公众号专题报道。乡村墙绘团队和曼陀罗绘画心理疗愈团队在全国新文科大赛国赛决赛中勇夺一金一银。这些成绩生动诠释了学校 “培养具有深厚农业情怀和专业知识的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也彰显了艺术学院践行学校党委关于 “构建 ‘大思政’育人体系,培育更多具备深厚农业情怀和专业知识的新型人才”要求的扎实成效。

从岱岳区中小学美育课堂的艺术启蒙,到黄河岸边乡村振兴驿站的墙绘挥毫;从“炮火中的大合唱”微党课的深情讲述,到金秋艺术节《盛世欢歌》的华彩乐章———山东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美育+思政”浸润式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已如春园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蔚然成林。在学校全力冲击国家“双一流”的宏伟征程中,艺术学院将继续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深化“美育+思政”融合创新,不断提升育人工作的思想高度、情感温度、专业厚度和实践广度,将艺术的种子深植学子心田,让美育思政之花在齐鲁沃土绚丽绽放,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磅礴的艺术力量,在学校“冲一流”建设的壮丽画卷上,挥洒出属于艺术学科的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