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答好“能和还能”之问谱写新时代奋斗新篇

作者:赵伟烨    
2025-06-25     浏览(158)     (0)

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们通过拨穗至左侧完成了学业,标志着他们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研究者或应用者。同时,他们思考“还能做什么”,需要创新和担当,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这篇文章强调了毕业生们需要将专业能力和创新担当相结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起初,麦穗低垂着脑袋,默默地汲取着大地的养分。此时,它就像在校园里求学的青年学子们,扎实专业、积蓄力量。随着麦穗成熟,颗粒逐渐饱满,方向也从原来的方向偏向一侧,变得挺拔。

毕业典礼上的拨穗,如同麦穗的成长过程。当接过“双证”证书、帽穗拨至左侧时,也意味着每一位毕业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研究者或应用者,将昂首挺胸踏上新征程。

在这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时代,当2025届毕业生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站在人生新的路口时,“能做什么”与“还能做什么”的叩问,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深度思考,也折射出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与挑战。因此,深刻理解,并回答好“能和还能”这一毕业之问,至关重要、意义深远。

“能做什么”,是一种能力、一种本领,是检验我们学识与才干的标尺。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说,“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农大学子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实际行动在“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活动中献青春、在乡村振兴驿站建设中解民生、在专业实习实践中治学问、……毕业典礼上,当拨穗至左侧,则意味着我们顺利完成了学业,不仅深刻掌握书本知识,更通过实践和探索,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些在“象牙塔”中练就的强农兴农“真本领”,让我们在服务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征程上步履坚定、熠熠生辉。

“还能做什么”,则是一种创新、一种担当,是一个永无止境、追求卓越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始终怀揣知农爱农“真情怀”,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担使命、勇作为。今年,学校持续深入开展 “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模式,毕业生们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深入“三农”一线自找苦吃,不仅交出了一份强农兴农的“毕业论文”,还提交了一份知农爱农的“情怀报告”。此外,学校2478名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乡村、生产一线,奉献青春、建功立业,这就是青年学子对“还能做什么”最有力的回答。相信,我们会带着这份“情怀”,守正创新、乘势而上,突破专业壁垒,拥抱跨界融合,探索未知世界,为国家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能做什么”,是当下的立足之地,“还能做什么”,则是未来的星辰大海。对于每一位毕业生而言,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我们定能以专业能力为舟,以创新担当为桨,在人生的长河中,既稳立潮头,又敢破风浪,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