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云南大学 - 《云南大学报》

云南大学科技小院师生们的五四青年节

2025-05-30     浏览(12)     (0)

云南大学农学院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在五四青年节期间在田间开展科研工作,他们扎根乡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际行动书写使命担当。他们不仅将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还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为农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


咖啡小院学生进行咖啡豆脱皮处理。

花卉小院师生对花农进行回访。

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师生在景洪基地进行田间实验。

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师生在勐海基地进行数据采集。

本报讯“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五四青年节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

云南大学农学院各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多年来,师生们把试验搬到田间地头,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在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的广阔舞台上挥洒青春汗水,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五四青年节时,云南大学农学院科技小院的师生们,都像往常一样,在田间开展科研工作。一起来听听青年学子们的心声。王杰(农学院2023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恰逢五四青年节,基地的咖啡进入了盛花期。五月的潞江坝异常炎热,三年龄的咖啡植株枝条繁茂,工作量相比去年增加了许多。在田间开展试验需要经受烈日的考验和汗水的洗礼,但是目睹着一簇簇奶白色的咖啡花伴随微风轻盈摇曳,嗅着它们散发着的浓郁香气,看到手中沉甸甸的研究数据,满足感和成就感充盈我心。

在最近一年多时间里,我扎根咖啡科技小院,深入保山咖啡产区,真正融入了农业、农村和农民,深入了解了咖啡产区的实际情况及咖农的切身需求。展望未来,我将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殷殷嘱托,带着“让云南咖啡走向精品化、品牌化、国际化”的使命,推动云南咖啡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和西部大开发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田震(农学院2023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这个五四青年节,我在花卉基地的温室测量大丽花的生理指标。我及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并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大学建校 100 周年的贺信。总书记的话语,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觅光而行,鼓励我们将课堂知识与乡村实践紧密相连,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农业科研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扎根西部,服务边疆,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最绚丽的光彩。

刘兴龙(农学院2023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五月初的西双版纳,阳光已带着灼人的温度,我们顾不得清晨的露水打湿裤腿,早已在田里开始了今天的工作,汗水不知不觉顺着脸颊滑落。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当我触摸着长雄野生稻坚韧的根系,更加懂得了这句话的深意。看着其他田块里杂交授粉袋在晨风中轻轻颤动,我仿佛看见沉默的稻穗终将化作丰收的金色希望。

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师生们膝盖的淤青、晒脱皮的脖颈,迪庆高原马铃薯科技小院师生们冻裂的双手,晋宁花卉科技小院师生们被月季刺划破的臂膀,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青春誓言。作为作物遗传育种方向的学子,我愿做一粒深埋红土的种子,用数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祖国西南边疆培育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丰收答卷,这就是我对“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最朴实的注解。

陈如峰(农学院2023级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五四青年节这天,我在田间的工作是水稻表型测定及水稻杂交。作为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学生,脚下的泥土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手中的稻苗就像我心中的希望种子,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孕育出农业发展的新契机。这些年,学校各科技小院的师生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将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在参与田间工作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自找苦吃”的内涵。测定表型要在烈日下仔细观察和记录,进行杂交工作需要十足的耐心与细心……尽管这一路上布满荆棘和挑战,但每一次的付出,都让我离梦想更近一步。未来,我会继续扎根田间,用所学为农业现代化助力,用青春的奋斗回应总书记的期望。

李朝阳(农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我们的使命不是仅仅沉浸于实验室的研究,而是应将所学知识与乡村实际相结合,为农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在农业科研的道路上,爱国情怀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动中。通过实践与创新,我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徐玲(农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在五四青年节这天,我忙碌于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多年生稻科技小院,进行测量多年生稻地下茎的田间工作。烈日当头,泥土沾满了裤腿,汗水湿透了衣衫,但内心却充满了坚定与自豪。每一株多年生稻的生长数据,每一次实验的精准测量,看似平凡而琐碎,却是科研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我深知,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国家粮食安全、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紧密相连。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我选择在边疆的田野里,用汗水浇灌希望,用行动践行使命。刘明丽(农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今年的五四青年节这天,天刚破晓,我便踩着露水赶往了试验田,挑选即将开放的稻穗,用镊子轻轻去除嫩黄色的雄蕊,完成去雄后,再将采集好的父本花均匀地授到雌蕊柱头上,然后取出备好的纸袋,将整株稻穗轻轻套住,扎紧袋子。晨光中,我们在稻穗间穿梭,汗水不知不觉浸透了衣衫,酸痛的腰背、晒伤的皮肤是我们每天的“勋章”。在田间劳作中,困难常不期而至,比如,突如其来的暴雨会毁坏杂交标记好的稻株,偶尔的“蛇出没”让我们神经紧张,但是,这些困难都被我们一一克服。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不断探索创新,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农学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