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汉大学 - 《学语文报》

在古诗词里邂逅清明

作者:梁征    
2025-05-15     浏览(6)     (0)

清明,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传统节日,宛如一首悠扬的古曲,在岁月的长河中低回婉转。它不仅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庄重时刻,亦是人们踏青出游、亲近自然的美妙时节。当我们翻开泛黄的诗卷,在那一行行古朴的文字间,便能与古人一同邂逅这充满诗意与情思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首《清明》,恰似一幅水墨画卷,在清明的细雨中徐徐展开。那纷纷扬扬的雨丝,仿佛是天空洒下的思念,将世间万物笼罩在一片朦胧的哀伤之中。行人在这泥泞的道路上,神情落寞,归心似箭却又步履艰难。他们借问酒家何处,欲以酒来慰藉内心的愁绪,而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则成为这片哀伤中的一丝希望与温暖。这首诗以其生动的白描手法,精准地捕捉到了人们在清明时节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清明,是缅怀的日子。高翥的“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将祭拜先祖时的悲痛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纷飞的纸灰如白蝴蝶般在风中舞动,似是故去亲人的灵魂在飘荡,而泪血染成的红杜鹃,则是生者对逝者无尽的思念与哀伤的具象化。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虽非写于清明,却同样深刻地表达了对亡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跨越了生死的界限,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那份刻骨铭心的深情。

清明,亦是乡愁的寄托。高启的“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道出了多少游子在清明时节对家乡的思念。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地位高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的心都被故乡的山水所牵引。韦应物的“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更是将这种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人卧病在床,却依然心系故乡,那曾经熟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清明的氛围中变得格外清晰,仿佛在召唤着他回家的脚步。

时光流转,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清明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我们应当在这个节日里,感恩尽孝,增进亲情,缅怀先贤先烈的丰功伟绩。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盛世,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去感受美好,不负这大好春光。

桃花坠,梨花落,烟雨迟迟,芳草萋萋,清明又至。朋友,无论你身在何处,是否很久未曾回家过清明,不妨在这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节日里,踏上归乡之路,去重温那一份属于故乡的记忆,去感受那永不褪色的乡愁。让我们在古诗词的韵味中,邂逅这别样的清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