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 - 《首都师大校报》

在显微镜与星辰之间

作者:$1008d2生命科学学院2025届毕业生    
2025-06-24     浏览(11)     (0)

毕业之际,作者回忆在理科楼的实验室生活,描述了实验、实习和采集标本的经历,以及绿萝等陪伴成长的植物。毕业答辩时,实验室的绿萝仿佛在翻译夜色,成为难忘的回忆。

理科楼的玻璃幕墙总在清晨接住第一缕阳光,将实验台上的移液枪、离心管与培养皿镀成琥珀色。我常觉得这座建筑本身便是一具巨大的标本盒,将我们四年的青春切片封存在福尔马林般的时光里——直到穿学位服那天,才惊觉那些被试剂浸润的日子,早已在皮肤上刻下无法褪色的叶脉纹路。

最难忘的是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我们屏息凝神等待琼脂糖凝胶电泳的蓝色条带游向正极,像等待流星划过天际。当第三泳道终于亮起清晰的条带时,隔壁组突然有人打翻了溴酚蓝指示剂,淡蓝色的涟漪在缓冲液里荡开,竟与窗外暴雨敲打玻璃的节奏莫名契合。导师没有责备,反而笑着让我们观察“意外的艺术”——那些歪斜的条带后来被我们戏称为“青春的突变体”。

实习基地的露水总在黎明前打湿裤脚。我们跟着导师辨认药用植物,车前草的穗状花序沾着昨夜的星子,益母草的锯齿叶缘还凝着未蒸发的月光。有次采集标本迷路,却意外发现废弃温室里疯长的凤仙花,它们把种子弹向生锈的铁架,像在完成某种古老的基因传递仪式。那一刻突然读懂导师常说的:植物不会迷路,它们的根永远记得来时的方向。”

毕业论文致谢部分,我在“特别感谢”栏写下了实验室窗台上那盆绿萝。它见过我们凌晨三点调试PCR仪的侧影,听过离心机停止转动时如释重负的叹息,叶尖始终朝着东南方——那是生科院标本馆的方向。答辩那天,它突然抽出新藤,在投影仪的光束里蜿蜒成DNA双螺旋的形状。

行李箱滚轮碾过落叶时,我听见地衣在砖缝里轻轻呼吸。它们用三十年时间分解一块花岗岩,而我们用了四年,在青春的岩层上凿出微小的孔洞,让光可以透进来。转身望向理科楼,那些亮灯的实验室窗口多像萤火虫的复眼,正在把整个校园的夜色,翻译成只有我们能懂的遗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