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景德镇学院 - 《景德镇学院报》

一、抬首见春,龙启新程

2025-03-15     浏览(9)     (0)

文章介绍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传统节日的习俗,包括理发、吃春饼、画龙点睛、吃龙食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农耕智慧。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各地民俗活动的特色和意义,反映了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

编者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作为传统节日,不只是简单的时令节点,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独特符号。它凝聚着先辈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那你知道“龙抬头”这一日有什么独特的习俗吗?和大家分享一下,一同探寻“龙抬头”背后的民俗密码,迎接春的蓬勃吧!

23 级小学教育一班傅蕊蕊:“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当这句古老的童谣在耳畔响起,我们便知晓,“二月二龙抬头”这个传统节日已翩然而至。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时令节点,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独特符号,凝聚着先辈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二月二”有着众多独特且饶有趣味的习俗。其中,理发便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项。民间素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说法。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借龙抬头的吉时,给自己带来一年的好运与福气,新的发型寓意着焕然一新的开始,仿佛将过去的烦恼与不顺统统抛却。每年二月二日,妈妈便会带着我和弟弟去理发,这也是她对我们殷切祝福。在这个龙启新程的美好时刻,不妨和家人一起,遵循传统习俗,迎接春的蓬勃,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在龙抬头的日子里,以崭新的姿态,开启新一年的奋斗篇章!

24级汉本三班朱燕:“二月二龙抬头”是先民将春耕仪式化作与土地的密语:晨起以灶灰画仓,谷堆蜿蜒;孩子们握着染成朱红的鸡蛋,老翁用柳枝鞭打梁枋驱虫。最妙是那“剃龙头”的习俗,发丝落地的刹那,仿佛剪断旧时光的纠缠,让好运随新芽在鬓角生长。而今的“龙抬头”是面馆蒸腾的龙须面雾气,是理发店旋转灯箱里映着的盈盈笑意。年轻人把春饼唤作“咬龙鳞”,在酥脆的咀嚼中完成与传统的击掌;短视频里非遗匠人正用金箔为舞龙点睛,龙身掠过屏幕时漾出文化的韵味。这些习俗早就褪去了农耕时代的祈雨外壳,化作连接古今的基因链。此刻的你是否闻到了理发店飘来的淡淡皂香?让蛰伏的民俗在春日苏醒,共同织就一幅流动的文明锦缎。毕竟,当第一缕春风吹动龙须时,我们都在参与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叙事。

24级新汽一班王超毅:“二月二龙抬头”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天文崇拜。古人观测到春季黄昏时,东方苍龙七宿的角宿(象征龙角)会从地平线升起,称为“龙抬头”,标志着春耕开始。唐代后,这一天文现象演变为节气,融入民间信仰,与祈雨、驱虫等农事结合。明清时期,习俗进一步丰富,如《帝京景物略》记载的“熏虫儿”活动,反映了其演变。南北民俗各具特色:北方吃“龙鳞饼”(春饼),象征龙鳞;爆玉米花称“金豆开花”,呼应“武则天罚龙王”传说;撒灶灰围仓祈求丰收。江南则食“撑腰糕”(糯米糕),寓意强健腰骨;客家人舞龙灯祈福;彝族、白族祭祀龙神;台湾部分地区保留“引钱龙”习俗,投铜钱入井象征引龙降水。虽然各地的民俗活动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活动目的都是为了祈福,这也反映了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的精神价值龙抬头蕴含农耕智慧与自然法则。龙抬头时气温回升、害虫活跃,故有“引龙熏虫”习俗,如撒草木灰驱虫,是一种科学的防虫害措施。这一节日既有神话色彩,又契合自然规律,体现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哲学。龙抬头是千年农耕文化的缩影,我们要在传承中不断令其焕发新活力。

24思政二班郭诗蕊:我的家乡是江西铅山。每年农历二月二号时,县市里面热闹得像开了春的集市!老人经常对着我们说“龙抬头,好兆头”,这里的老百姓贵用各种有趣的老习俗迎接春天,既祈福又实用,咱们一起来瞧瞧:一是开犁仪式。天还没亮,村里的老师傅就忙着打制“龙鳞犁”——在犁头刻上龙鳞花纹,第一犁必须耕出弯弯曲曲的沟,说是让土地“透透气”。这可不是迷信,老农告诉我,这样犁地能保护土里的蚯蚓,让春播的种子更容易发芽。二是画龙点睛。学堂里的娃娃们要这天要参加“画龙比赛”。先用毛笔画出龙头,但眼睛得空着,等春雷响了才补画眼珠。原来这是古人教孩子看天种地的妙招——龙眼睁眼的时候,正是要给小麦施肥的好时机!三是吃龙食。三米长的面条要醒发七次,吃着劲道又吉利,老人说这能“抻开一年的好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