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秘书学 杨蔚
初次翻开《文化苦旅》时,我还是个懵懂的高中生。余秋雨先生的文字第一次让我真切感受到:历史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温热记忆。 从天一阁的藏书传奇,到宁古塔的流放悲歌;从敦煌文物的流失之痛,到江南小镇的文人风骨,这些文字如同一幅历史长卷,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自那时起,我开始以历史的视角观察周遭,在街头巷尾的老建筑里,在方言习俗的细枝末节中,寻找文化的延续与变迁。这本书成为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与追寻。
2023级历史学(师范)徐润国
《以学术为业》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与空洞的口号,而是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学术工作的真实面貌——艰辛与辉煌的交织。
韦伯在书中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在当今知识评价日益量化的环境下,彰显出非凡前瞻性。他如一位手持双面镜的现代性诊断者,一面映现学术体制理性化催生的困境,一面以“志业伦理”照见学术的冷峻尊严 —— 那不是对异化的拯救,而是在祛魅时代为思想划出的、仅供少数人栖居的精神飞地。这本书重塑了我对学术的认知,让我懂得真正的学术生命,在陷入学术困境时,依然能以虔敬之心守护知识的圣殿,让思想之火永不熄灭。
2023级秘书学 廖丽萍
《倾城之恋》最初吸引到我的,是其精美的封面设计。细细读来,方知这并不是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故事虽然围绕白流苏的恋情展开,却字字书写着她对自由的尝试与挣扎。对那个时代的普通女性来说,爱情或许是她们触及“自由”的唯一途径。由此,我领悟到爱情不该沉沦于“情”与“爱”的纠葛,而应该成为托举女性走向独立、实现自我的力量。爱情的结果并非关键,过程中的自我觉醒与成长才更具价值。这本书让我对“爱情”的含义有了更深的思考,也塑造了我更为清醒、正确的爱情观,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映照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智慧的镜子。
新闻与传媒学院 李颖彦(教师)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对我影响深远。他整合多种理论,构建起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他指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是主动结构,商品符号价值推动人们想象性认同,而若要透视这一社会,需走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理论为我理解当代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与方法。
阅读于我,是信息洪流中的锚点。每本书都像一面棱镜,帮我跳出“标签化思维”的桎梏,触摸到真实的社会肌理。我也有些读书建议想分享:切勿将碎片化阅读当“主食”,一定要沉下心进行深度阅读;阅读时,可针对当下困惑建立“问题书单”,采用“两遍阅读法”,先梳理逻辑脉络,再批注思考,实现从“读厚”到“读薄”的升华。
党委保卫部 万祖毅
《三国演义》令我感触颇深。罗贯中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勾勒出一个英雄辈出、权谋交织的乱世图景。魏蜀吴三国鼎立,各方势力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博弈惊心动魄。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斗智斗勇的谋略交锋,尽显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沧桑,若想深入理解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这部经典著作不容错过。它对于洞察人性、把握历史规律有着极大助益。
对我来说,阅读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帮我打破认知局限,引领我望向更广阔的世界。此外,我也有一些读书心得与诸君交流:阅读不应只图热闹,更要品悟书中深意;针对感兴趣的历史时期,可建立“专题书单”,采用“精读拓展法”。以《三国演义》为例,可先精读原著把握脉络,再拓展阅读相关正史、学术研究,把书中故事与真实历史相互印证,实现知识融会贯通。
(通讯员:干杰 杭霁虹 赵忻羽 黄佳阅 高虹 晏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