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师范大学 - 《重庆师大报》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③

栉风沐雨勤耕耘 春华秋实满庭芳

2025-04-30     浏览(11)     (0)

杨新民是一位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他扎根母校,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精神,在数学领域取得多项成果。他培养了大批学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是教育的灵魂。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相关教师或查看相关文献。

杨新民,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重庆市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首批重庆英才计划优秀科学家,2021年和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首批会士和中国运筹学会首批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兼职教授。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和最优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运筹学会监事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天元数学西南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优化与应用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天元基金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和教育部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一尺讲坛三尺鞭,笃挥胸墨育英贤

一寸粉笔,三千桃李。1983年,杨新民从重师数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作为一个与改革开放同龄的“79级”大学生,他秉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精神,开启了属于他的教书育人之路。三十多年来,杨新民一直活跃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讲授数学分析选讲、凸分析等课程。2006年,他在脑部手术的前一天仍在上课,出院第二天就给学生补课;即使在胃癌手术病愈之初,亦未曾间断授课。杨新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刻内涵。杨新民的学生,大部分已成长为各单位的学术骨干、教授,其中还包括国家杰青、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获得者。他把自己与学生的感情比作父亲和子女,常说:“我们老师最幸福,我们除自己的亲生孩子外,还有许多孩子。”他坚持尽到一名导师的本分,用行动诠释了爱是教育的灵魂。

数载甘坐“冷板凳”,钻坚研微硕果盈

1992年,杨新民提出向量广义次似凸新概念,解决了分式向量优化问题中的世界难题,在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又率先提出集值广义邻近次似凸概念、多目标优化问题二阶强对偶和逆对偶定理,成为向量和集值最优化领域的最佳分析工具,其研究成果被美国《数学评论》收录222篇,被SCI收录167篇。鉴于杨新民的成就,最优化与应用国际学术会议机构邀请他担任主席,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聘请他做兼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与他合作成立渝港运筹学研究中心和中澳最优化研究中心,12种SCI期刊邀请他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杨新民凭借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在数学领域带领学校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他用十六年获得第一个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用二十七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用三十六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在2019年主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三十三年来重庆市获得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十年如一日地将基础研究“冷板凳”练成了“硬功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组部“共产党员”公众号在关于国家科技奖励的专题报道中,将杨新民作为自主创新打“持久战”的代表,评价其将数学作为一生志业,坐了三十年的“冷板凳”,做出了国际同行高度评价的结果。2019年,他作为重庆市少数、高新区唯一的杰出科技工作者代表,受邀请在天安门观礼国庆七十周年阅兵。

2020年,杨新民领衔获批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这是全国首批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也是重庆市在基础学科领域的首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中心主任,杨新民正带领团队肩负使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研究,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战略科技力量。

四载年华青葱郁,欲报墨香追杏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杨新民对重师同样爱得深沉。他放弃了香港永久居留权、四万月薪和香港高校任教的机会,回到母校担任一线教师,用三十多年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扎根母校的坚定信念。

作为学科带头人,杨新民带领重师数学团队披荆斩棘,连续取得重大突破,让它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系学科,成长为重庆市一流学科。2018—2020年,他领衔获得的“三大件”——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强力支撑我校数学学科成功获得了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2021年,我校数学学科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最好学科排名中进入前10%,位列全国第17位,全国师范大学第一位,全国地方高校第一位,是重庆市市属高校中唯一达到国家一流学科认定条件的学科。

寥寥数行字,往昔数十载,作为一名教师,他呕心沥血,春风化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碧血丹心,励精图治;作为一名重师人,他扎根本土,不忘初心。曾经的重师是杨新民的成才之地,现在的重师是杨新民的守候之地,未来他将继续践行拳拳赤子心,为重师的卓越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开创新的局面。

(供稿: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