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独家
黑板前,中国地图与世界地图徐徐展开,那是蒋子臻初中地理课最深的烙印。岁月流逝,这烙印非但未褪,反而愈加深刻。待到高中,地理纪录片的镜头带着他掠过冰川、穿越沙漠、俯瞰城市,一个声音在他心底清晰起来:他要走出去,亲自去看一看这个被地图描绘、被影像记录,却又无比真实、无比辽阔的世界。
带着这份热忱,蒋子臻考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潜心钻研专业知识。他不仅以优异的学业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更注重知行合一,将课堂所学融入实践。从城市街巷到乡村田野,他深入祖国各地开展调查研究,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数据解读变迁。扎实的实践成果与独特的研究视角,让他的探索不止于理论,而是真正扎根现实。
凭借突出的综合表现,蒋子臻作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代表,其事迹荣登《人民日报》版面。对他而言,地理不仅是坐标与数据,更是人与土地的联结。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从兴趣到科研
从小,父母对蒋子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让他养成了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品格。这种探索精神在他进入大学后,成为开启科研之路的重要基石。
高考后,蒋子臻选择兰州大学作为成长与发展的平台。初入校园时,他就读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但中学时地理课堂上的图景始终萦绕心头。出于对地理学的浓厚兴趣,他通过基地班考试转入资源环境学院地理学基地班,正式踏上自己热爱的专业道路。
学院提供的科研平台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资源环境学院注重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方式,构建了系统的科研训练体系,并促进师生间的紧密交流。在大二专业分流时,蒋子臻结合自身兴趣与优势,选择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我对城市研究比较感兴趣。”他解释道。在科研道路上,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王梅梅老师成为蒋子臻的重要引路人。“王老师给了我几个方向,让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王梅梅不仅为蒋子臻提供研究方向建议,还推荐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并邀请知名学者开展讲座,帮助学生深化专业认知。在论文写作阶段,王梅梅的细致指导和日常鼓励,让蒋子臻的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蒋子臻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理解不断深化,科研之路也愈发清晰。
从困惑到突破
蒋子臻的第一次系统科研训练始于王梅梅指导的“西宁都市圈”研究项目。面对这个全新课题,他坦言最初的茫然:“连题目都看不懂,相关文献也找不到,找到了也理解不了。”这种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成为他科研起步阶段最大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蒋子臻和许多同学一样,通过在线平台自主学习研究方法。在持续的学习和积累中,他逐渐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在王梅梅的指导下,他一步步推进研究,将项目内容不断深化,最终完成论文撰写。他把这个过程比作“新产品的迭代升级”。
这项关于西宁都市圈土地利用的研究,最终形成论文《基于PLUS和PFCI的西宁都市圈2030年的不同情境下土地利用绝对冲突和相对冲突分析》,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Cities上。然而论文发表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经历了三十多条修改意见的反复打磨。
2022年7月,蒋子臻开始第一篇论文写作。初稿完成后,王梅梅邀请两位领域专家审阅,提出了大量修改建议。这让他意识到科研的严谨性,心态也从“自己还挺厉害”,变为“还有许多东西要学”。随后的五个月里,他不断查阅文献、完善理论、优化内容,甚至进行了颠覆性的修改。
最艰难的考验出现在论文修改期间。当时蒋子臻正发着高烧,却收到了审稿人三十多条修改意见。面对论文中暴露的诸多不足,他一度感到沮丧。但在王梅梅“能改多少改多少”的鼓励下,他静下心来逐条完善,每天坚持修改四五条意见,最终完成了全部修改工作。
这段经历让蒋子臻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的持续性。通过这个项目,他不仅掌握了科研训练的基本流程,更完成了从模仿学习到自主探索的转变,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框架。这次科研实践为他后续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尝试到深耕
在完成首篇论文发表后,蒋子臻并未止步于此。他选择暂时停下脚步,认真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刚起步阶段,不必急于确定研究方向,可以多尝试几个方向。”他这样看待自己的科研探索。首篇论文的成功发表并未让他过分欣喜,因为他深知这仅仅是科研道路的起点。
在第二篇论文《黄河流域人力资本质量对城市创新竞争优势的影响及其作用和路径异质性》的研究中,蒋子臻展现了更强的独立性。从项目立项、数据收集到模型构建和最终投稿,整个过程都由他独立完成。相较于初次尝试时的浮躁,此刻的他面对拒稿更加从容,深知“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这一科研真谛。
这项偏重人文社科的研究给蒋子臻带来了全新挑战。首要难题是数据收集,需要对黄河流域63个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梳理。面对西部地区部分城市数据缺失的情况,蒋子臻带领团队通过电话咨询、信息查询等方式逐一攻克,最终完成了数据整理工作。
研究过程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另一大难点。如何科学衡量城市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质量?蒋子臻经过反复推敲,最终构建了包含劳动力质量、年轻化程度以及城市培育能力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提出了“黄河流域人力资本与创新优势的双轮演化模型”。
投稿过程同样充满考验。这篇论文先后遭遇顶级期刊拒稿,收到长达两页A4纸的修改意见。面对质疑,蒋子臻坦言:“等待审稿意见的过程最为煎熬。”但他始终保持积极态度,将专家意见视为提升的机会。“投顶刊不一定是为了被接收,更重要的是获得专业反馈来完善研究。”他这样总结自己的投稿心得。
通过持续改进,蒋子臻不仅提升了科研能力,更实现了心态上的成长。
从规划到精进
蒋子臻在科研学习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科学制定计划。他习惯将任务分解为周计划和月计划,既保持工作节奏,又避免过度约束。“科研没有固定轨道,关键是把问题研究清楚。”在他看来,适度的计划弹性尤为重要,过于严苛的安排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这种计划方法得到了充分应用。蒋子臻会明确每周的研究目标,稳步推进工作。面对计划外情况,他主张灵活调整:“适当延期一两周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状态。”这种张弛有度的工作方式,让他在保持科研进度的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压力。
扎实的科研态度和高效的时间管理,为蒋子臻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在校期间,他先后获得兰州大学十佳共青团员、隆基青年称号,在“新蚁族杯”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挑战杯”甘肃省科技作品竞赛等多项赛事中斩获佳绩。对于这些荣誉,他保持着难得的平常心:“我更看重的是这些荣誉带来的督促作用。”
谈及专业,蒋子臻认为人文地理学更注重实用价值。“需要有持续积累和迭代的毅力。”怀着这样的认知,他选择前往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继续深造,致力于探索城市规划与人地关系的研究。在他看来,这个方向的意义在于“如何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促进人类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回顾在兰州大学的求学时光,蒋子臻充满感激:“学校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学院的资源和支持让我受益匪浅。”对于未来的学弟学妹,他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人生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这句话既是他对后来者的寄语,也是他自己科研人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