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管分公司159分厂生产一线,有这样一位“技术尖兵”,他扎根现场、精研工艺,用智慧与汗水破解生产难题;他敢于创新、勇挑重担,以匠心与担当推动技术革新。他就是159分厂精整区丁班工长徐阳阳,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精神,荣获“包钢好工人”荣誉。
注重标准 夯实生产根基
徐阳阳深知标准化是生产提质增效的关键,面对喷标机改造后的新工艺,他主动请缨,牵头编制喷标机改造技术规程。在编创过程中,他深入研究设备原理,反复验证操作流程,将新技术与现场实际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的技术文件。同时,他还参与编制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为现场工艺控制提供精准的操作指南,为稳定生产筑牢技术根基。
精益管理 提升产品品质
针对不合格品判废率高的痛点,徐阳阳带领团队展开专项攻关,他提出“能磨不切、能切不废”的精益管理理念,重新梳理工艺流程,细化操作步骤;在强定尺钢管反切环节,徐阳阳推行“先磨后切”组织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产品尺寸精度。经过不懈努力,159分厂的产品成材率显著提升,实现经济效益与资源利用的双赢。
巧思妙改 激发设备效能
徐阳阳积极参与三条生产线打包台架结构和管路配置改造,使打包操作更加流畅高效,大幅缩短作业时间,提升职工劳动效率;徐阳阳加强打包队伍管理,通过现场单点课等形式开展技能培训,大幅减少打包堵料时间。同时,他还在打包台架处增设管端对齐装置,创新实现无气动、液压辅助下的人工轻松对齐,整捆钢管的管端整齐划一,包装质量再上新台阶。
协同配合 攻克技术难关
徐阳阳注重细节,追求极致。在产能匹配方面,他科学统筹,使负责区域内的产量持续满足热轧线需求,确保生产链条高效运转。面对精整区冷擦伤、凹坑等质量顽疾,徐阳阳积极投身攻关,联合生产、设备部门,对全流程料筐进行缓冲“软着陆”改造,推广使用尼纶吊带吊运,替换过渡台架材质,全方位减少表面损伤。同时,他组织团队对料架、库下料架进行防护升级,不仅使质量异议大幅下降,还创造性地重复利用300多条废旧尼纶吊带,节约成本60多万元,实现质量提升与降本增效的双重突破。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徐阳阳从未止步。他积极参与三条精整喷标线改造,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精心调试设备,确保改造后功能稳定、生产节奏加快、质量指标优异,运行水平达到厂内同类产线最佳。此外,他还对三条吹吸灰设备进行改造,通过多次工艺论证,成功解决粉尘大、吸收率低、清灰难等问题,改善作业环境,赢得职工一致好评。
从标准化建设到精益管理,从设备改造到技术创新,徐阳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用实干与担当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