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包钢日报 - 包钢日报

“看不见”的忙碌

作者:□记者  高爱云  通讯员  赵冰玉  潘  虹    
2025-06-24    

可灵活拆卸的法兰盖因其功能为“封闭不可见的管道口”,故俗称“盲板”,强调“隔绝”之意。动供总厂防护作业部有这样一个班组,9名职工负责包钢厂区内所有燃气管道的抽堵盲板作业,班组的名字也很直白,就叫“盲板班”。由于操作的特殊性,抽堵过程中,作业区域也会被隔绝起来,其他人很难近距离见到他们工作的场景。近日,记者来到生产现场,想要揭开这个班组的“神秘面纱”,却终究没有能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忙碌。

上午9时,两辆面包车停在10号焦炉旁,车上下来一行人。他们胸前别着煤气报警器,背上的气瓶通过1米多长的管路连接着身前的一只黑色布袋,手上则拎着扳子、套管等工具。尽管此前已经先后6次到达现场确认作业条件、优化作业方案,班长黄克玉还是拿出工作票再次确认了作业内容。由于10号焦炉计划倒换使用焦炉煤气,停用高炉煤气,今天盲板班全员出动进行抽堵盲板作业。“赵红阳、刘丽兵和安文超负责抽取焦煤盲板。梁有、王沛欣、杨永刚,咱们几个负责堵高煤盲板……”分配作业任务,交代安全事项,每一次进入作业现场前,黄克玉都要把这些工作做到细之又细。

短暂的准备后,大家从黑色布袋中掏出呼吸面罩,紧紧扣在面部,打开气罐出气阀,进入地下室。而记者的采访也不得不在这里中断。要知道,抽堵盲板作业是八大特殊作业之一,出于安全考虑,现场管理十分严格。不掌握专业知识,没有防护措施,想要进入作业现场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连手机、相机这样的电子设备也不允许带入,这也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项工作的原因。

当盲板班职工的背影逐渐从视线中消失,记者才意识到班长一句句叮嘱的原因。那是因为,一旦进入现场,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不能摘下面罩,所有交流只能依靠手势。职工们走出地下室,已是50分钟后。副班长赵红阳摘下呼吸面罩,露出黝黑的面庞,安全帽下浸满汗水的头发早已打了绺。捂着口鼻近一个小时,面罩内壁上满是雾气。他习惯性甩了甩面罩,和身旁的刘丽兵相视一笑。这笑容中有疲惫,也有完成任务的轻松。

“天气越来越热,你这脸也越来越黑了。”黄克玉搂着赵红阳的肩膀开起了玩笑。“干咱们这行,整天户外作业,风吹日晒的,哪个不这样!”说话间,赵红阳一把拉起黄克玉的手。

“快拍拍老黄的手!”“他两只手不一样大。”“右胳膊比左胳膊粗很多。”“比一下,比一下!”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说着,把黄克玉推到镜头前。黄克玉腼腆地笑了,在镜头前摊开双手,然后合十。这双手指异常粗壮,手掌十分厚实,而且右手明显比左手长一些。干的原本就是力气活,而且还要背着30斤重的空气呼吸器,在盲板班工作了近20年的黄克玉练就了一副好身板。由于接触可燃气体,抽堵盲板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电动设备,只能无数次挥动扳子拆卸、拧紧螺母完成作业,也使得黄克玉练成了令人艳羡的“麒麟臂”。

“来活了,走吧!”一通电话后,黄克玉他们又背上空气呼吸器再次出发了。这一次,他们来到一处高空煤气管道进行作业,记者则被拦在几十米开外的空地上。远远望去,只能看到几个模糊的身影沿着脚手架间搭建的“Z”字形楼梯缓缓上移,到达目的地后的动作则一概看不清。操作不知还要多久,采访只能到此结束。这次现场之行,似乎没有看见什么作业内容,但又看见了很多。

看见平凡岗位上的闪光点

说到黄克玉的右手,记者听到的是赞扬之声。盲板班的职工们将这位班长推到镜头前,不光是要人们看到他粗壮的手臂,更是希望展示盲板班的力量、展示大家的艰辛与付出。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盲板班的工作就是这样,平凡而又熠熠发光。看见平凡岗位上的闪光点,这就是班组故事想要告诉大家的。

看见平凡岗位上的闪光点,才能信心满满、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坚守不凡、总成不凡。我们从事的岗位或许不同、职业或许有异,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奋斗的精神,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被认可,一切平凡的工作都会创造价值。

反之,对自己的岗位没有信心,就会失去斗志、找不到奋斗的方向。由于作业的特殊性,尽管盲板班的职工日复一日默默奉献,可很多工作细节却不被看见、鲜为人知。这种情况下如果泄了气,躺平了,不努力了,旋动螺母的动作放慢一点,下一个任务放一放,生产节奏等一等,那效率怎么提升?企业怎么多创效益?

我们看到,盲板班职工摘下呼吸面罩时露出的笑容充满自信,他们奔赴下一个任务的脚步坚定有力,他们留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奉献岗位的印证。这样的场景在包钢随处可见,这样的班组数不胜数。立足岗位埋头苦干,他们必将大有作为、干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