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医大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附属六院党委启程追溯医大红色足迹,探寻哈医大在百年校史中守护生命、造福地方的动人篇章。六院党委在木兰县挖掘到一段宝贵历史,邀请木兰县老促会副会长冯宝山娓娓道来。
记忆闸门打开,冯老先生的讲述将我们带回木兰东兴的往昔。1968年,一批哈医人响应党中央“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怀揣为农村百姓服务的信念,于夏秋之际来到木兰县东兴公社建设哈尔滨医科大学木兰东兴分校。冯老先生自己则在1968年11月2日来到分校,负责档案工作。在冯老先生的记忆中,木兰东兴分校的规模很大,占地面积达到2400平方米。第一批来自哈医大的医疗前辈们救死扶伤,奉献了人生中宝贵的四年,于1972年回到哈尔滨,之后陆续有哈医大一院和二院的医生接过使命,继续奋斗在木兰县这片土地上。哈医大木兰东兴分校旧址冯老先生讲述起那些救死扶伤的往事,记忆依然鲜活。他说当时有一位村民身患肿瘤,当地的医生说可能有瘫痪的风险,但经过外科医生商国有和陶文芳的治疗,健康地活到75岁高龄。一位当地酒厂姓杨的患者因摔伤导致膝关节僵硬,拄着双拐前来求医,经过精心治疗后竟能自己步行回家。还有一位庆安县的女士,体重目测有300斤,双目失明,经医生诊断后得知是脑垂体瘤压迫视神经,在手术和几个月的康复后,不仅恢复了视力,人还瘦了很多。商国有还将自己的中药方留在当地,至今疗效依旧。还有眼科医生汪宝麟,他的医术远近闻名,不管是复视还是斜视,在他眼中都是“这个简单,你来就行了”。
内科医生汪期辉致力于克山病的救治,据冯老先生讲述,汪期辉医生曾目睹一位克山病患者在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深感遗憾。此后,他深入周边乡村调研该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症状,经过反复研究,最终研制出卤水制成的口服药丸,有效缓解了病人的痛苦。儿科医生曾哲科、王霞从流行性脑炎中拯救了大批儿童,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妇产科医生吕玉峰实施了东兴第一例剖腹产手术,当时产妇的家属在门外焦急不安,直到听到孩子的哭声才终于变成迎接新生的喜悦。乡亲们都说,从哈尔滨来了神医,解决了大伙的大问题!
哈医大东兴分校不仅仅是哈医大一段奋斗历史,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我们的前辈们无私奉献、扎根基层的作风,正是代代相传的“红医精神”的生动写照。这份精神,通过受惠的百姓口口相传,在松花江畔的黑土地上,生生不息,永远照亮医者前进的道路。
(附属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