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察水撷智 因势赋形
作者:郭启航 孙佳慧 李光辉 苑琳瑶
本文介绍了水的智慧如何融入大学生活的思维方式,通过水蒸气和冰层的比喻来表达灵活性和坚韧性的重要性,以水的特性启示大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要学习灵活应变,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坚定自己的信念。
哈佛大学有一句经典名言:“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不在于他的能力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水以三态在天地间自由流转:蒸汽自由飘散,江流遇阻而转,寒冰坚定不移。若我们将水的智慧融入自己的处事法则中,以灵活的思维方式应对不同的难题与困境,便可于困境迷雾中点亮破局的灯塔,觅得通往成功的隐秘航道。
发散如气
水蒸气挣脱容器的桎梏,在升腾中重塑形态,以千变万化的姿态拥抱空间。当惯性思维将认知困锁于无形牢笼中时,与其在思维的“死胡同”里徘徊不前,不如让思绪化作飘散的水蒸气分子,挣脱既定框架的束缚,在自由舒展间开辟出柳暗花明的全新路径。
谈及发散思维,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徐小然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她直言:“我认为发散思维像树一样,它从一个中心点出发,向各个方向延伸出无数的想法。”正是这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她认知的枷锁,让她在面对同一个难题时敢于寻找不同的解题路径。面对老师留下的难题,她不再局限于固有的解题思路,而是从不同的方向思考、另辟蹊径;面对小组作业,她会和其他小组成员就选取的主题进行自由发言,尽可能多地提出不同想法。“当我们跳出固有模式,让想法如树枝般向四面八方伸展时,会发现难题不再是阻挡前路的高墙,而是等待被拆解的积木。”徐小然不禁感慨道。而这些不断迸发的思维火花被她归功于自己长久以来的知识储备。图书馆暖黄的光晕里,她伏案阅读的剪影如破茧的蝶,每一页翻动都在编织着突破认知藩篱的翅膀。
“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我习惯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相关概念,挖掘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化学化工学院的张化璞分享道。这种可视化的学习方法,使他得以串联起零散的知识碎片,构建起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也在无形中锻炼了他的发散思维。“愿意接受新观点、新事物,不被固有观念束缚,勇于尝试不同思路”是他运用发散思维并走向成功的一个“秘诀”。在竞赛紧张有限的时间里,他不局限于自己的想法,而是乐于倾听队友和其他同学的建议。这种开放的心态让他获得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更让团队在竞赛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思维的星火在脑海中肆意迸发,万千新颖奇思如璀璨星辰汇聚,最终化作指引他穿越迷雾、驶向成功彼岸的浩瀚星河。
大学中的许多问题未必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我们要让思维如沸腾的水蒸气般,挣脱既定轨道肆意升腾。在思维的高温催化下,那些看似零散的奇思妙想,如同水蒸气凝结成的晶莹水珠,最终汇聚成创新的江河。
灵动如水
老子曾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的智慧,不在于硬碰硬的对抗,而在于根据现实情况,遇阻则绕,遇强则柔。若我们将这种智慧融入到生活之中,那些看似困难的问题,往往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面对现实问题时,我们既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又要善于利用灵活变化的策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孟亚宁感慨地说。他在负责开发一个网页项目时,原本计划使用React框架来完成,但由于队友基础薄弱,他便采用了更为基础的HTML来完成核心功能。“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好在最后的效果不错。”孟亚宁一边回忆一边微笑着说。面对现实问题,他没有横冲直撞,而是冷静思考破局之法,最终通过灵活变换语法框架的方法成功解决问题。这不仅保证了任务进度,还降低了团队压力,更为他未来的生活提供了可贵的经验。除此之外,作为一名班长,孟亚宁在遇到班级问题时,总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不断采用灵活应变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处事风格不仅让他成功解决了许多难题,还使他深得同学的信赖。
“只有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方法才具备更强的可行性。”面对现实问题,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刘紫悦总是会这样告诉自己。这个习惯其实源自于一场考试。那时,她的历史科目比较薄弱,但由于考试时间的临近,她没有经过深入思考便决定投入大量时间补习历史,甚至为此经常占用其它科目的复习时间。这种未经深思的方法显然不符合自己的现实情况,结果,她的历史成绩并没有很大起色,由于大量复习时间被占用,她的总体成绩还有所下降。在这次考试后,刘紫悦深入分析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白了实事求是与灵活应变的道理。她说:“冲动不可取,违反自己原计划的行为一定要思虑再三。”她的这种谨慎与反思也使自己面对现实问题时更加从容自如。
水无常形,因而可以不受阻碍地穿梭在世界各处。大学生活里的各种现实问题,既是考验,又是成长的契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我们应当学习水的特质,灵活应变,如此方能使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畅通无阻。
坚定如冰
寒冬里,冰层以静默姿态覆盖江河。显微镜下,水分子呈六边形晶格紧密排列,形成了自己的刚性结构。压力越大,韧性越强,越能抵御外界的侵蚀。这恰似人生的隐喻: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盘根错节的长期性难题,我们需以持久的定力去攻克。
“总是畏手畏脚的”,这句自我评价曾长期萦绕在法学院曹洁的心头。每当挑战来临,这种不自信就像无形的枷锁,紧紧地束缚着她的行动。但她坚信“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因此选择以坚定的信念敲碎怯懦的桎梏。从直面内心的不安,到拥抱未知领域,她不再困于“万一失败”的预设,而是专注于“此刻值得”的体验。当焦虑如藤蔓般缠绕思绪时,曹洁也有着自己的应对之法,即内求与外求相结合。“内求时适当奖励自己,用正向情绪价值驱散焦虑阴霾;外求时与家人朋友倾诉,在真挚交流中收获继续前行的勇气。”曹洁始终以沉稳凝聚意志,在纷扰中锚定方向,将每道阻碍都化作成长路上的垫脚石。如今回望来路,她已然领悟:“正是那些看似笨拙的坚持,让我有了从容面对一切未知的底气与智慧。”
“直面自己的内心”,简单的话语,却承载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舒彤在成长道路上漫长的自我博弈。每当他人的成就如烟火般在天际炸开,她总会不自觉地陷入“与他人比较”的思维陷阱。自我怀疑也随之而来,如同涨潮的海水,一点点将她的自信淹没。好在,刘舒彤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她不愿困在怯懦的牢笼里,更不会在自我怀疑中迷失方向。秉持着“要做就做最好”的严苛标准,她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破局之道——坚持。日复一日的坚持,在时光中凝聚成厚重的积累,悄然重塑了她的生命形态。看着如今焕然一新的自己,她笑着说道:“是坚持,让我从一颗易碎的琉璃珠,成了一块坚韧的玉石。”
当六边形晶格悄然铺满江面时,曾经脆弱的水流早已变成能承载千钧的冰层。生命的蜕变亦是如此——那些被时光拉长的、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终会在某个瞬间,绽放出积蓄已久的光芒,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
泰勒斯曾说:“水是万物之源。”这不仅仅体现在自然万物中,更反映在自然哲理内。水之道,亦是人生之道。愿你我以水为鉴,迷茫时如气腾空,以灵思破茧;困顿时如水绕石,以变通开道;行远时如冰凝志,以笃定成山。纵世事如万川奔涌,亦能刚柔并济,于人生的长卷上挥洒出乘风破浪的浩瀚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