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粉笔为阶书育人华章 创新为翼载青春梦想———记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李存贺卢明锋

作者:丁作伟    
2025-06-06     浏览(7)     (0)

文章介绍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李存贺在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荣获工科组一等奖的经历。他通过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学习名师经验、创新教学方法等措施,将竞赛经验系统融入日常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逻辑意识。

  在刚刚落幕的山东省第十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他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创新的教学设计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表现,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工科组一等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教学能力的肯定,更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师培养的生动体现。他就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李存贺。
良师相伴深耕三尺讲台
  2019年入职,怀揣教育理想的李存贺以助课教师身份加入“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团队,开启了从“教学新手”到“竞赛能手”的蜕变之旅。在指导教师李素玲“手把手”的示范引领下,他系统掌握了课堂教学的核心要领。从最基础的教案编写规范入手,到课堂节奏把控、师生互动技巧等教学关键环节,李素玲都给予他细致指导。通过“示范课观摩-实践演练-反思改进”的循环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完成了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这段“青蓝相继”的成长经历,为其后续教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李存贺开始承担“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这门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对青年教师是很大的挑战。幸运的是,课程组傅桂霞、刘丽娜等资深教师均获得过省青教赛、省教创赛一等奖,她们将多年积累的教学与比赛经验倾囊相授,构建了全方位的帮扶体系。从知识体系构建到难点突破技巧,从板书设计到课堂节奏把控,这些宝贵的经验让他快速成长。在课程组团队的支持下,他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李存贺敏锐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创新。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运用雨课堂、知识图谱等智慧教学工具,实施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获得师生一致好评。正是这些扎实的教学积累和创新实践,为他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竞赛舞台的从容,他的成长历程生动诠释了“以老带新”传帮带优良传统的价值,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教师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
专家协同匠心打磨竞赛
  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历经十二载发展,赛事水平和专业要求不断提升。面对从校赛到省赛的层层选拔,李存贺深知唯有精益求精,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此,学校构建了全方位的备赛支持体系,教务处与学院协同打造“三位一体”备赛机制,通过专家指导、团队打磨、模拟演练等环节,为参赛教师提供系统化支持。
  在备赛过程中,由张厚升、李震梅等名师领衔的校内外专家团队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专业细致的指导。专家团从教学设计、课件优化到教态语言、时间把控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打磨。通过每周定期的“模拟授课+专家点评”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板书设计的逻辑性、语言表达的感染力等方面进行精细化指导。“最难忘的是连续的磨课演练,每周都要进行1-2次完整磨课,专家们逐个进行分析指导。”李存贺说。通过这种“模拟-反馈-改进”的循环训练,他的教学表现日臻成熟,课程设计更具创新性。
  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复杂的特点,李存贺创新性地采用“三阶递进”教学模式:课前通过雨课堂推送预习资料,结合知识图谱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储备;课中采用“问题导向+案例驱动”的教学策略,结合系统仿真与实物演示,将抽象的频域分析、系统稳定性等概念可视化呈现;课后设置综合性实践项目,结合AI工具强化理论知识的工程应用。这种“线上+线下+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确保教学内容既体现学科前沿,又贴近学生认知。
  为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李存贺针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中的抽象概念问题,构建了系统化的工程案例教学体系。在“系统稳定性分析”章节教学中,创新性地引入自平衡机器人控制系统作为教学载体,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稳定性判据的应用;在“PID校正设计”模块,则选用航母近防炮伺服系统这一典型军事装备案例,使学生能够直观掌握先进控制算法的工程实现方法。同时,利用工程案例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工匠精神,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这些创新举措使原本艰深的课程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课堂专注度显著提升。
竞赛经验植入常态课堂
  “教学比赛不是一场表演,而是对教育初心的叩问。”李存贺在分享获奖体会时说道,“教学的艺术在于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成长,工科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逻辑意识。”
  赛后,李存贺积极推动“赛教融合”的实践探索,将参赛经验系统融入日常教学中。在常态化课堂中,他创新性地移植比赛中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通过引入虚拟仿真、实物演示等教学手段,使“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系统概念具象化为“可视化”的教学过程。这种从竞赛场到日常课堂的成果迁移,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对控制理论实用性的认知水平,更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
  从赛场到课堂,从获奖到育人,李存贺用实践诠释了教学竞赛的真正价值。正如他所说:“比赛的最大收获不是奖项,而是找到了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钥匙。”而这把钥匙,正开启着更多年轻工科学子的创新潜能,托举着他们的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