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刘鹏,出生于1978年4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系主任、动物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动物科学实验中心主任、动物学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生物学一级学科方向带头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动物学会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科学传播团队专家,第一届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湿地环境生态保育与功能开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动物学、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厅局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2项、横向课题11项、黑龙江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研究项目1项,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与质量提升工程课程建设项目1项,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团队项目1项,发表论文120篇,其中SCI论文23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发表教学论文1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1项,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学优质奖3次。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园中,有一位教授怀揣着对生态的深切守护之心,以校园鸟类保护为关键切口,带领学生团队将生态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在刘鹏教授眼中,校园内的每一种鸟类都是生态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每一声鸟鸣都蕴含着自然的韵律。多年来,他和团队通过悬挂人工鸟巢、开展长期行为观察等方式,为鸟类营造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守护着校园生态的平衡与活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校园记者的镜头,走近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鹏教授的世界,了解师大校园内鸟类的丰富多样性,倾听他对生态教育的的独到见解。
筑巢引凤,育实践课堂
当那缕熹微的晨光轻柔地穿透薄雾,洒在师大校园那古朴的建筑与繁茂的树木上,给万物都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纱,整个校园便在一片静谧而清新的氛围中苏醒过来。在这充满生机与宁静的美景中,时常可见环颈雉、灰喜鹊、麻雀、家燕、黑眉苇莺、红尾伯劳等各类鸟类。这些鸟类通常偏爱树木环绕且有水源之处安身。自2005年起,刘鹏教授开始关注校园鸟类并带领团队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团队通过悬挂人工鸟巢、进行长期的鸟类行为观察等方式,创造出了一个更加适宜鸟类生存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刘鹏教授带领师生团队在校园内累计悬挂人工鸟巢351个,为鸟类营造温馨家园持续贡献力量。
然而,人工鸟巢的安装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树木较细和多变的天气等客观原因都是团队需要面对的困难。为此,团队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树种、高度和方向的鸟巢安装效果;长期监测并记录分析鸟巢的使用情况以调整优化安装策略;动员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分担工作量和风险等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鸟巢的有效放置为鸟类提供了安全的筑巢环境且提高了鸟类的繁殖成功率。
此外,刘鹏教授还带领团队在校园内开展了多次鸟类行为观察活动。他们借助红外相机等先进设备,实时监测校园内的鸟类活动,详细记录鸟类的繁殖行为、觅食习惯和迁徙时间。这些数据不仅为科研提供了重要支撑,还为校园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刘鹏教授介绍道:“校园内的鸟类种类已经从最初的2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60多种,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校园环境的改善,也体现了鸟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增强。”尽管取得了诸多成果,刘鹏教授仍然能清楚地认识到鸟类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监测鸟类的生存状态,如何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对鸟类栖息地的破坏等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的。”因此,刘教授计划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智慧化监测,并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综合性的鸟类数据库。未来,刘鹏教授团队将继续加强科研工作,利用更多的科技手段进行鸟类监测,并持续推动生态教育,拓展多样化的参与渠道,激励更多人投身于鸟类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教育成炬,照万物共生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一直以来,刘鹏教授都深知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他也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广生态教育,“万物之生”公众号就是其中的生动实践之一。公众号会定期发布关于校园内鸟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科普文章和观察记录,文章以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向公众展示校园内丰富多彩的生态世界,吸引了大量学子关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鸟类,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刘鹏教授计划未来在校园内展示更多的科普展板,详细介绍校园内的鸟类及其生活习性,宣传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的知识,进一步扩大生态教育的影响力。
在城市森林中,校园不止是文化的摇篮,也应是鸟儿的避风港。刘鹏教授带领的团队不仅为鸟类筑起栖息之所,更为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镜鉴。当人工鸟巢的木香与学术气息交融,当红外相机的镜头捕捉到雏鸟破壳的瞬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态数据的增长,更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一步。刘鹏教授的行动提醒我们:科研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更在于创新;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更在于唤醒。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亲历科研而成长为生态保护的中坚力量,当公众因科普展板而学会用望远镜仰望天空而非低头刷屏,我们或许能听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回响。刘鹏教授的故事,不仅是校园鸟类研究的缩影,更是生态教育推动社会认知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