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扎根乡土 青春筑梦

作者: 生物技术234 滕 菲    
2025-05-01     浏览(3)     (0)

南通大学“江海思源”青年研习社的“阜”有青春小队在乡村振兴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创新方式传承红色基因、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帮助农民销售滞销农产品、传承非遗文化等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并荣获多项表彰。该团队的故事是青年研习社的一个缩影。

我是南通大学“江海思源”青年研习社的滕菲。或许大家会好奇我们团队的名字,“江海”取自南通通江达海的地域气魄,而“思源”是我们扎根乡土,反哺家乡的初心。今天,我想用“脚步”作为线索,带大家走进“阜”有青春社会实践小队的青春故事。

乡村振兴,必先夯实思想的沃土。作为红色精神志愿讲解员,如何能更生动地讲好红色革命故事是我们给自己设置的一个课题。不记得有多少个日夜,我们面对泛黄的照片与厚重的史料,在昏暗的灯光下查阅档案、比对故事细节,在电脑前一次次地模拟讲解。为了讲好革命先辈的故事,我们创新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还原当年的革命场景。在社区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也渐渐从低头玩手指到主动举手提问,临走时还争着要“红军小徽章”。或许红色故事的感染力,便藏在细节的打磨与真诚的对话里。

如果说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叩击心扉的温度,那么绿色发展的探索更需要脚踏实地的丈量。因此,我们来到了零碳港社区。大家在秸秆焚烧的浓烟旁记录数据,在堆满果皮的垃圾站前测算碳排放,在零碳产业园跟随工作人员一起感受绿电供应系统的魅力。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发现绿色理念与滞销的农产品,仿佛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若不能打通产销的“最后一公里”,再美好的生态愿景也只是空中楼阁。

于是,我们的脚步不再停留于调研,而是转向了更务实的行动。“硕集姜大姐卜页”是传承百年的手工农产品。但在走访时我们发现,这项手艺除了本地人,外界知之甚少。为打破宣传困境,我们利用社交平台,开启了直播卖货之旅。然而,最初直播间里只有寥寥几人,不管我们再怎么卖力地讲解宣传,也无法吸引到更多的流量。困难之际,团队成员灵光乍现,为什么不把直播间搬进制作车间呢?于是,我们在蒸腾的豆浆热气中架起镜头,姜大姐演示“抖卜页”绝活,而我们则作为产品销售小主播,联合当地农户,将卜页与辣椒酱、草鸡蛋等绿色农产品组成“乡愁礼盒”,短短三天内,累计销售量达千余份,让传统农产品从“无人问津”变成“流量密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当乡亲们的口袋渐渐鼓起来,我们却再次陷入了沉思———物质的丰盈能否填补文化的空白?于是我们扛起了传承非遗文化的重任。春节期间,六个男生每天扛着三百多斤的木牛,从古城东门走到中心广场。麻绳把手掌磨出血泡,膝盖在石板路上磕得发紫,黄袍子被汗水湿透又结冰,硬得像铠甲。最苦的是下雪天,木牛腿打滑,我们连人带牛摔了七八次,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除夕演出那天,鼓声一响,春牛稳稳落在祭台上,城头红旗“唰”地展开,台下全在喊“好!”———那些摔过的跤,到底值了。 如今,庙湾古城的“打春牛”成了游客必看的民俗大戏。我们的血泡和冻疮,最终换来了这项非遗从田间地头走到聚光灯下。

“阜”有青春团队的故事,只是江海思源青年研习社的一个缩影。我们秉持“多点开花”的原则,足迹遍布江苏8个县区,累计开展活动200余场,受益超万人,被CCTV、中青网等国家、省市媒体报道百余次,荣获全国“乡村振兴优秀团队”等十余项表彰。

江海潮涌,思源致远。我们愿继续做那朵浪花,带着泥土的温度,奔向更远的春天,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生物技术234 滕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