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赤子青春心向党 矢志奋斗永逐光

作者:法学213乔冠骎    
2025-05-01     浏览(5)     (0)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通大四年中的成长经历,包括迎新工作和担任学生团委副书记的经历,以及参加法律宣传日活动等实践。作者强调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使命,追求专业知识和提升职业素养,追逐五彩斑斓的理想,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四年前,初至通大,疫情的阴霾尚未散去,我们只能独自携带繁重的行李进入校园,学长学姐们化身志愿者热情帮助了我们。我仍清晰记得,一位学长胸前那枚党徽,在阳光下闪耀着熠熠光芒。他神色间虽有疲惫,搬运行李时却动作干脆、毫不犹豫,还热情地为我介绍校园。帮我安置好后,又马不停蹄地投身于下一项服务。那一刻,党员的光辉形象,在我心中悄然扎根。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同龄党员,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暗下决心,要卸下踌躇不前的茫然,装一份“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坚定,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党员,将主动服务的精神传递给更多同学。

自那之后,我怀揣着这份热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每一场党课培训,我都全情投入,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在2024年6月,在党组织的认可与推荐下,我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一路走来,榜样的力量始终支撑着我。每当初秋的风吹过校园的梧桐树梢,我总会站在迎新处,接住那些懵懂身影手中的沉重行囊,看着一张张青涩的面庞和眼神里闪烁的不安,在相视一笑和耐心交谈中慢慢化作安心的温度。每一次为他们指路,每一次听到那声真诚的“谢谢”,都让我心里涌起一种柔软的成就感。仿佛我不仅仅是在迎接新生,更是在做精神的薪火相传者。曾经有人为我点亮过灯,如今我也能成为别人的光。这些迎新的吉光片羽,让我愈发坚定,有些温暖,值得一直延续下去。

大三那年,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成立,我有幸担任学院学生团委副书记。新学院寓意着新起点,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由于人手短缺,许多工作超出了我的职责范围,但我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接下。我深知,每一份付出都是为学院添砖加瓦。只要通大需要我,我随时都要站在前面。

我协助法学专业举办演讲、辩论比赛,为学院团委建设建言献策、树立典范,承办示范性团日活动。学院招生直播时间紧迫,我临危受命,在极短时间内圆满完成了主播筛选、讲稿修改、PPT制作和彩排试镜等工作。学院承办全市“邻里法治文化节”暨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时,我作为总负责人,全程策划、密切关注,最终撰写的通讯发布在南通大学公众号上。这些经历,是挑战,更是成长的勋章。

进入大四,法考、考研的巨大压力一齐袭来,我卸下了诸多工作,只保留了班级团支书一职,但我时刻心系学院。我筹办支部党日活动、撰写通讯稿、协助修改汇报文件、参与党总支与社区结对活动……依然活跃在学院各项学生工作中。他们问:“你都不是学生干部了,还为学院做事吗?”我想,我始终愿意卸下事不关己的安逸,装一份“永远心系学院”的情怀。不论是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是党员还是群众,对学院的热爱和对责任的坚守都不应该被身份所束缚,这是每一位学子的情怀,更是每一位党员的使命。

作为一名法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我当卸下急功近利的浮躁,装一份“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进取。为此,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成功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也被录取为研究生。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党员应永葆进取之心,用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创造实践伟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4年,我参加南通市宪法宣传日活动,走进崇川区检察院实习,将静态的法律条文与动态的社会案例相结合,向法治事业的奋斗者们学习,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法律的力量与温度,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

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让我们不忘初心,在各自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团结同学、奉献集体,祈通中西、力求精进,让青春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愿我们都能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追逐五彩斑斓的理想,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法学213乔冠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