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甘肃政法大学 - 《甘肃政法大学报》

逃离戈多 走向卢梭

——读卢梭《社会契约论》有感

作者:□杨卓雅(司法警察学院(公安分院)2024级监狱学本科班)    
2025-05-31     浏览(11)     (0)

文章主要探讨了现代社会契约的演变,从纸张和墨水到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和元宇宙中的数字人格,表达了对自由和公意消失的担忧。作者认为真正的社会契约在公民的觉醒与技术的狂潮中流动,仍未凝固。夜幕下的城市让人们保持警惕,未被驯服的灵魂仍在问自由的新圣殿或枷锁的问题。

昏黄的路灯下,我踱着步,连带着蓝牙耳机中的音频也像是轻了些。“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风暴中站稳双脚,仍能看清内心的指南针。”温润的声音缓缓入耳、沁脾又淌向心间,在心河中荡起一阵阵涟漪又没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

夜色愈浓,思绪却愈加清晰,清晰到在脑海里翻出了《社会契约论》的内容。“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三百年前的墨迹在月光下膨胀,化作缠绕现代文明的荆棘,刺痛每个试图解构社会本质的思考者。

十八世纪巴黎的咖啡馆里,伏尔泰用理性之剑劈开蒙昧的迷雾时,卢梭却在日内瓦的森林中凝视一片落叶的坠落轨迹。当《社会契约论》在1762年的春天诞生时,这本书如同投进启蒙运动洪流中的一块暗礁,激起的浪花既非纯粹的理性之光,亦非宗教的狂热,而是带着泥土腥气的生命震颤。

卢梭笔下的自然状态像远古的化石,封存着人类未被规训的天性,而社会契约恰似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既照亮前路,又在掌心留下灼烧的疤痕。

那些在咖啡馆里起草宪法的人们或许未曾料到,公意的概念会在三百年后化作社交媒体上的数据洪流。当算法代替了广场上的雄辩,当点赞取代了公民表决,我们是否正在见证契约精神的异化?卢梭预言的"强迫自由"在智能摄像头下获得了新的注解。巴黎先贤祠的地宫里,卢梭墓前的火炬永远指向"自由"二字。但真正令我颤栗的,是他对人性幽微处的洞察———当他说立法者需要改变人性时,电脑上的蓝光正把每个人的面孔映照成数据拼图。现代社会的契约早已超越纸张与墨水,演变成基因编辑的伦理边界、人工智能的道德算法、元宇宙中的数字人格。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那个日内瓦人的诘问:在重构社会的同时,我们是否在消解人之为人的本质?

或许,卢梭留给我们的不是答案,而是一面棱镜:当每个公民都能在其中看见被折射的集体意志,当私利与公意达成微妙共振,那可能就是社会契约最接近星辰的时刻。

二十一世纪深夜刷屏的年轻人不会想到,每一次滑动都在参与公意的众筹:微博热搜是当代版本的广场宣言,朋友圈点赞构成微型公民表决,而直播弹幕里飘过的"守护"与"取关",恰似数字城邦的陶片放逐法。当卢梭强调"契约的神圣性",他未曾预见这份神圣正被拆解成无数数据碎片,在元宇宙的黑市里待价而沽。

但夜幕中的城市依然在运转,现代科技吞食着面容信息,外卖派送宣传员向熟客推送着电子优惠券。这些毛细血管般的契约实践,让三百年前的哲学思辨长出血肉———我们终究没有成为完全的数据奴仆,因为在每则隐私条款下点击"同意"的瞬间,仍有某个未被驯服的灵魂在问:这是通往自由的新圣殿,还是更精致的枷锁?答案或许藏在卢梭的预言里:真正的社会契约永不凝固,它始终在公民的觉醒与技术的狂潮中,流动成人类文明最壮丽的悬河。

我依然踱着步,好像在等待什么,又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小杨,你像一个等待戈多的人!”连绵的思绪被熟人打断,我笑了笑,大步跟上去,好似逃脱了戈多的陷阱,踏上了卢梭的自由。

指导老师 吴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