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工业大学 - 《河南工业大学报》

青春絮语
再见工大

作者:元泉    
2025-06-15     浏览(23)     (0)

毕业季到来,作者回忆了大学时光中遇到的挚友和记者团大家庭,以及考研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作者感谢青春岁月中的一切,并表示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在挫折中保持前行的力量比结果更重要。即将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

初夏的风掠过山峰, 卷起莲湖畔的杨柳絮, 这些飘摇的绒毛像被时光揉碎的金箔,在斜阳里忽明忽暗地游弋,让我忆起多年前的一个下午。 年幼的我坐在屋檐下,看着满院纷飞的杨絮,跟姥爷抱怨道:“每天都过得好慢呀! ”纷飞的思绪又飘到了四年前的秋天, 拖着行李箱的我走进学校西门, 当初以为漫长的大学四年, 如今竟像被谁调快了沙漏的速度一般,转眼只剩瓶底薄薄一层。

回想起这四年在河工大的日子,有苦有乐,但更多的是感激,感激在正式进入社会前,有这样一个“家”让我能尽情编织一场关于青春的梦。 在这里,我遇见了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一群善良可爱的挚友。 她们是我在深夜畅谈时最贴心的室友,是我遇到困难时最可靠的伙伴,更是成长路上最懂我的“灵魂搭子”。 四季的校园里到处都飘散着我们的故事:春日里,我们像新生的嫩芽般充满朝气,在海棠树下聆听花开的声音, 与返青的草坪分享新一年的计划;夏夜里,我们躺在操场的草坪上, 任星光洒满青涩的脸庞,把对未来的憧憬揉进蝉鸣与晚风;秋日午后, 莲湖畔飘扬的柳枝见证着我们喂食鱼鸭的欢闹, 为 “谁是最快游泳健将”的赌约笑弯了腰;冬日初雪时,我们在林间堆起憨态可掬的雪人, 镜头定格下是彼此红扑扑的笑靥, 那是青春最纯净的模样。 这些细碎的温暖如同繁星,照亮了我整个大学的时光。 如今站在毕业的门槛回望, 才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早已在记忆里酿成最醇厚的美酒。 感谢我的女孩们,是你们让“河工大”这三个字不再只是一个地标, 而变成了会呼吸的青春印记。

加入记者团这个大家庭, 是我大学生涯中最美丽的“意外”。 记得大一的招新季,我本无心参与任何社团,却在招新的最后一天晚上, 在路口的转角处邂逅了记者团的招新点。 闪烁的小夜灯在那顶红色帐篷里像一串星星, 指引我走进帐篷。 一位学姐端坐在那里翻阅登记表,不由自主地, 我在登记册上留下了自己的个人信息。 在经过笔试、面试之后我才有了进入大学,开启新征途的实感。 还记得那天面试后从行政楼回到宿舍的路上,校园里秋风萧瑟,我忍不住对着漫天落叶欢呼:“太棒啦! ”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大学生活向我展开怀抱的声音。 在记者团的第一次采访、第一次拍摄、第一次熬夜赶通讯稿……都让我在专业课堂之外,触摸到了新闻工作的温度与魅力。最难忘的是和张怡婷学姐一起采访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葛宏义老师的那次经历。 为了撰写“互联网+”获奖团队的专题报道,我们精心准备了采访提纲。 那时我对于采访的流程还不太熟悉, 但在学姐的示范和鼓励下, 我见识到了专业采访的艺术———如何用真诚打开受访者的心扉,用智慧挖掘故事背后的深意。 我们在学姐精湛的采访技巧和老师专业温情的回答中结束了整个采访过程, 我也在其中收获颇丰。 在这个温暖的集体里,学长学姐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着新闻采写编评的技巧: 从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到专题报道的深度挖掘; 从摄影构图的黄金分割到新媒体运营的传播规律。 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帮助我之后胜任新网部部长的工作,更让我懂得了传承的意义,当我开始指导学弟学妹时, 总会想起当初那个被耐心教导的自己。 特别要感谢记者团张老师培养了我用纸笔记录的习惯,担任记者团团长期间,那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成了我最忠实的伙伴: 记者团的日常工作安排、重要会议纪要、活动策划灵感,甚至是突如其来的采访点子,都被一一记录在册。 这个习惯不仅让我的工作井井有条, 更在时光流转后成为我珍贵的青春档案。 如今翻阅那些泛黄的纸页, 字里行间跃动的是整个大学生活的缩影,有活动成功举办的喜悦,有遇到困难时的焦虑, 更有团队共同成长的感动。 记者团给予我的,远不止新闻专业技能,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段永远鲜活的青春记忆。

大三下学期, 我迎来了大学生涯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考研。 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刻起,“考研” 这个念头就像一粒种子埋在我的心间,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从未认真思考过它为何而生。因而当考研真正提上日程时, 我像个迷失方向的旅人,茫然打转。 在同王雅凤老师和张老师交谈之后我才找到方向,最终确定了一志愿院校。 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相应的计划, 我开始按部就班地学习。 大三暑假时我和室友磊磊选择了留守校园,成为彼此最坚实的考研战友。深夜书桌前不灭的灯光、 莲湖畔天鹅的优雅身影、锦鲤跃出水面时的粼粼波光,都见证着我们奋斗的时光。 但考研压力如影随形,随着盛夏的暴雨一同降临,我以为自己只要埋头学习就没有任何问题,可情绪并不会和你讲道理,突如其来的崩溃让我手足无措。 我才明白这场“战役” 不仅是知识的较量, 更是心灵的修行。 我开始用写日记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在字里行间梳理纷乱的思绪; 和异地的挚友安安打视频长谈, 在倾诉中获得慰藉。 偶遇李金豪学长时,他分享的考研经历像一剂强心针, 让我浮躁的心逐渐平静下来。 这些温暖的相遇,让我重新找回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走出考场后,我深深呼吸着,却依然悬着一颗心,焦急地等待着。 成绩公布那天,虽然早有预感,但看到结果时我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在辅导员孔丽老师的悉心开导下, 我迅速调整心态投入到了调剂工作中。 虽然最后还是没能成功上岸, 但我依旧很感激我的父母、朋友、老师在这一年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 特别是那次和母亲的视频长谈, 她开导的话语让我明白人生不是单行道。 这一年的淬炼,让我对新传专业知识有了更系统的掌握, 为我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更让我看清了自己拥有的珍贵财富———那些在奋斗路上收获的成长与情谊。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忽然懂得:青春的美梦终会醒来,但追梦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 考研这场战役,我虽败犹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比结果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认识自我、 超越自我的勇气以及在挫折中依然保持前行的力量。

“祝这个世界继续热闹, 祝我仍是我,是永远灿烂的唯一。 ”盛夏的阳光开始有了重量,压在学士帽的流苏上,沉甸甸的。 毕业照的快门声此起彼伏,像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

莲湖的锦鲤依旧悠游, 天鹅低头啄食水草时, 脖颈划出的弧线还是那么优雅,这个校园会永远热闹下去,就像杨柳絮年复一年地追逐着自由的风, 而我们即将带着从这里获得的爱与勇气, 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