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剑与中南大的缘分,藏在一首首循环播放的民谣里。谈及为什么选择中南大时,他说道:“那时很喜欢“房东的猫”,她们也是中南大的学生。2018年填报志愿时,我的分数刚好够,我与中南大就这样结下了最初的羁绊”。
学校在录取时了解到他的情况和平时表现,专门派当时的资助中心工作人员不远千里到他家送录取通知书。他也从此被广泛报道,尤其是开学时,本报《希贤·新生纪》将他作为封面人物。
初入武汉,踏入中南大的校园,江剑便开启了一段充实的青春之旅。足球是他的挚爱。高一高二时他参加市级足球比赛,平日里他每天都会花一个小时的课余时间去踢球来释放压力,高三时江剑仍保持这样的习惯。本科期间,他带领学院的院足球队获得了校足球队联赛甲级组的冠军,“因为在足球比赛中没有人把独臂的我当成一个残疾人,我也在足球中体会到竞技体育的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这是他的感悟。
回忆起大一时第一次接受采访的场景,江剑仍忍俊不禁。那时的他,紧张得声音发颤。意识到自身表达能力的不足后,他开始了刻苦的训练。在B:站看演讲教学视频,对着镜子练习手势和表情,分层次梳理表达逻辑。无论是考研、考公,还是求职面试,他都会提前模拟场景,在寂静的深夜里,对着空气不断“自问自答”。在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下,他如今已经能够从容自信地面对镜头。
左手的不方便,曾是江剑成长路上的一大困扰。高中时期,写字速度慢让他苦恼不已。而在研究生阶段和考公备考期间,大量的手写资料成为他必须跨越的难关。他选择“从零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从握笔不稳、字迹歪歪扭扭到如今的工整流畅,他日复一日地坚持,让奇迹悄然发生。
说到这几年的遗憾与迷茫时,他说道:“因为疫情,很多计划都被打乱了。大四时疫情还没有结束,很多同学因此耽搁了找工作,也没有赶上毕业晚会,还是有很多遗憾的。我也想直接工作,但是因为自身手的情况,在找工作期间遇到了不少困难。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反思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也清楚了未来的规划。”毕业典礼后,偶然看到学校北门贴的一句“出发,坚定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他感触颇深,于是在毕业后考取了学校的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第二学位,并在第二学位就读期间成功上岸本校的会计专硕。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就想着去服务基层,帮助更多的人。
在求职的道路上,江剑有自己独特的策略。他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分成三类:国企、外企、互联网企业,针对不同的企业对简历进行微调,提高成功率。例如在向互联网企业米哈游投递简历时,他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游戏经历,详细罗列了自己在《原神》《崩铁》中的账号成果。这种变通,为他赢得了多个offer,也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备考选调生,最终成功上岸。
“母校所给予我的远不止专业知识。作为财经政法强校,我在学习中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丰富的文艺活动滋养了我的精神;作为“人民的大学”,学校很重视对基层人员和公务员的培养,毕业典礼上师兄师姐的工作分享,让我感受到红色传承”。在中南大的七年时光里,无数温暖的记忆镌刻在江剑心中。他怀念首义文泽楼下的热干面,南湖校区的环湖绿道和落日,还有辅导员在他迷茫时的耐心开导,导师在论文修改时的斟字酌句,队友在球场上的默契传球。这些温暖与帮助,不是因为他的特殊,而是源于他人的尊重与陪伴,让他相信:人生的路,靠自己走出来才最踏实。
如今,江剑选择留在武汉,做一名服务基层的选调生。他早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爱上了这座城:曾用镜头记录过东湖的樱花、长江的轮渡;在户部巷的烟火气里“过早”;在江滩吹晚风……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热爱的事业,更有中南大所赋予的底气———就像北门那句标语“出发,坚定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