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再开,骊歌复响起。
又一批莘莘学子会陆续踏出大学校门,奔赴祖国的五湖四海,去广阔无垠的天地间挥洒青春的汗水,追寻人生的梦想。在此,谨祝你们前程似锦、鹏程万里,归来时仍是青春勃发。
倏忽间,脑海中涌现出一段往事,一段留存在老校报上的久远的往事。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一个金叶纷飞、硕果飘香的时节。在高考制度改革后首批入校的大学生毕业前夕,1981 年 11 月 14 日出版的校报《山东海洋学院》一版刊登了海洋化学系 77 级学生党小组写给学校党委的信。虽然岁月已流淌了四十余载,但泛黄的纸张上,依然星光闪烁,耀动着豪迈的朝气,振奋人心,鼓舞斗志——“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我们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四化建设的蓝图,要用知识的汗水浇灌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坚决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大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其后的两期校报又刊登了七封不同专业毕业生写给党委的信,让人依稀看到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高举拳头,发出铮铮誓言——“我们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站出来,让祖国挑选”“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声声震耳欲聋。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在学校的百年发展史上,从罗荣桓、彭明晶、张沈川,到汤腾汉、曾省、王淦昌,到童第周、赫崇本、方宗熙、文圣常,再到李文波……,无数海大人都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圭臬,怀抱强烈的救国、报国、兴国和强国之志,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共同为国运昌盛汇聚起中国海大的力量。
“日月忽其不淹兮 , 春与秋其代序。”社会在飞速向前发展,但老一辈海大人留给我们的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坚韧地流传了下来!
单说新世纪以来,一批批中国海大学子吮吸着母校的精神乳汁茁壮成长,毕业时众多“海之子”主动请缨、志愿投身基层和西部的奋斗热土,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书写出壮丽的青春诗篇。2004 届法学专业校友、青岛姑娘王珏丽透过西去列车的窗口眺望祖国广袤的大地,更加笃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她曾长期走街串巷工作在最基层,做出骄人成绩,现已成为国家税务总局阿勒泰市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她还用文字描绘大好河山、赞美生活、感悟人生,出版诗集《就像风》,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想。2014 届行政管理专业校友、新疆姑娘阿依帕尔·艾斯卡尔毕业时坚定地说:“我要去一个更需要我的地方。回到家乡,建设、发展家乡就是我的最佳职业生涯规划。”她用常年跋涉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等荣誉。这样的校友、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几天几夜也讲不完。他们有着一样的家国情怀,有着一样的“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品质,有着一样的引以为傲的名字——“海之子”。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阔步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这一目标凝聚了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奋斗与期盼,体现了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与每个中国人的梦想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并勉励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在总书记的关心鼓励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豪情满怀,把理想转化成行动的力量,“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本周四海大 2025 届学生毕业典礼就要举行了,又一批“海之子”即将扬起理想的风帆勇敢“出海”,真诚祝愿你们能够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海大人炙热的爱国情、报国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珍惜火红的青春年华,到基层、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历史终将证明,那些把脚步扎进祖国大地的青年,必将在时代长卷上镌刻下最深的生命年轮。相信你们行,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