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以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塑造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袁小平    
2025-04-01     浏览(3)     (0)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塑造青年,涵养民本情怀、法治信仰、和谐意识、奋斗精神,引导青年树立尊崇法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成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创新“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在实践中将“纸上的法”转化为“心中的秤”。

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向大会致信,激励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并强调扎实做好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加强法治宣传、培养法治人才等工作,这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塑造新时代好青年,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这充分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与意蕴。

新时代好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青年群体,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与底气;担当尽责,面对困难和挑战不退缩、不畏惧,勇于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甘于吃苦、踏实肯干,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己,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才智。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一深刻论述,犹如灯塔之光,照亮了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为他们勾勒出清晰的奋进蓝图,引领他们勇往直前,追寻梦想的光芒。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滋养,塑造新时代好青年,意义重大。这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智慧与精髓,将其巧妙融入对青年的系统教育中,引导他们树立尊崇法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让法治精神在其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让青年们不仅具备扎实的法学素养,更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

弘扬“民众为本,国之基石”的仁政传统,涵养青年的民本情怀。民本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弘扬这一历久弥新的传统,关键在于滋养青年的民本情怀,使他们深切体悟到人民乃是国家之基、力量之源,是国家走向富强、民族实现振兴、人民拥抱幸福的坚实基石。青年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与现实中的民本故事,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哲理,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关注民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倾听民意。同时,还要加强法治学习,提高运用法律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弘扬民本传统,培养青年的民本情怀,让他们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代言人。

传承“秉公执法、公正司法”的法治精神,塑造青年的法治信仰。秉公执法、公正司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要求执法者和司法者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偏袒、不徇私情。传承并弘扬这一法治精神,核心在于塑造青年的法治信仰,使他们深刻体悟到法治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支柱,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屏障。高校通过开设专门的法治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尊重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青年学子们要加强法学理论学习,系统掌握法律知识与原理,通过研读经典著作,领略法律智慧的深邃;参加法学研讨会,与业界精英思想碰撞,深化对法治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同时,通过参与模拟法庭、法律讲座、法律援助等活动,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法治文化艺术节、法治电影展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青年学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法治的力量与魅力,塑造法治信仰,成为法治建设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汲取“以和为贵、调解优先”的处世睿智,培育青年的和谐意识。以和为贵、调解优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息讼”的调解智慧,与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深度耦合。这就要求青年既赓续“以和为贵”的文化血脉,更要激活“调解优先”的善治基因。在新时代语境下,学会运用和谐理念和涵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胸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锻造“情理法交融”的调解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活动,参与法治宣传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建设,培养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心态。通过弘扬和谐理念,培育青年的和谐意识,激励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实践者与守护者。

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激励青年担当作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强调个人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同时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深厚的道德修养来承载天下万物。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亟须以 “自强不息”淬炼青春本色,用“厚德载物”铸就精神丰碑,让奋斗基因与时代担当在青年血脉中同频共振。青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既有“弄潮儿向涛头立”的锐气,更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践行自强不息精神,关键在于构建“三位一体”的成长闭环,即在价值维度上,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在能力维度上,锻造 “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本领,通过顶岗实习、创新创业等实践平台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品格维度上,涵养“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中培育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通过发扬奋斗精神,激励青年担当作为,让他们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贡献者和推动者。

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引领,塑造法治新青年,不仅是价值观的精准导航,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以治理智慧为锚,从铸魂维度、实践维度和价值维度构建沉浸式的育人体系,创新“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在社区调解、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实践中,将“纸上的法”转化为“心中的秤”。让法治基因与青春力量交融,奏响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壮美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