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化工中试基地内,PCT及其共聚物中试车间运转有序。“该套中试装置可生产PCT、PCTG等聚酯产品,将优先生产国内尚未产业化的、高附加值、高技术难度的聚酯产品,对于需求量较大的聚酯产品可提供工艺包转让及技术服务,推动东营芳烃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中试基地生物化工事业部副部长李友告诉记者。
作为山东省高端化工行业唯一的创新创业平台,共同体创新性打造开放共享的化工中试平台,先后链接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孵化链接芳烃、乙烯、丙烯、碳四上下游企业42家,集聚场地、人才、技术等10余个创新创业发展要素,培育了合理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产业培育机制、人才招引机制。
这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山东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让人才、科技与产业更高水平“牵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建强载体创新活力“燃”起来
潍柴集团的智能车间里,机械轰鸣,一台台柴油机有序下线,这家老牌制造企业的“心脏”———柴油机本体热效率已突破53.09%,创造多个世界第一,四年四度刷新世界纪录。支撑这项技术奇迹的,正是潍柴集团苦心锻造的一支国际化科研尖兵团队。
“潍柴集团是一家把人才强企作为第一工程的企业。我们坚持研发大投入、人才大引进,近五年年度平均研发投入30多亿元,年均引才1000人以上。”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业务负责人左小康介绍,企业布局全球研发,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咨询公司等建立战略合作,在全球设立十大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与多所国内外一流高校在产学研项目、人才培养方面深度合作,成为校企合作新典范。
放眼山东,像潍柴集团这样的“人才引领型企业”,目前已遴选培育了45家。这些企业不但人才意识强、人才制度完备、人才集聚度高,更在创新链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作为行业标杆,有效带动了其他企业在人才战略与创新发展上的全面提升,成为山东人才创新生态的重要支撑力量。
企业求贤若渴,高校也在加速向产业一线靠拢。为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打通产学研链条,2023年以来,山东省委人才办统筹多部门资源,聚焦现代农业、现代海洋、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了一批高等教育共同体,推动高校的人才资源、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市场活力深度对接,让产学研一体化成为山东创新发展的日常风景。
在这股创新融合浪潮中,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联合41家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牵头组建了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共同体。“我们深入实施‘学科—团队—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跨单位组建了‘科学智能与计算’等省级高水平专家团队。”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李刚介绍,“共同体成立以来,不仅在国内率先建设了覆盖16市的省域算力互联网‘山东算网’平台,先后发布了‘新工科教育大模型’等系列创新成果,还率先打造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孵化多个产业急需项目。”
在农业领域,山东农业大学联合43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建设的现代农业高等教育共同体也迅速落地。“共同体通过引入省外海外资源,激活了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仅一年多的时间,众多院士专家纷纷扎根山东,联合开展科研交流,产出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作出了重要贡献。”山东农业大学人才办主任杨超说。
除了企业和高校两大阵地,山东还发力于重点平台的创新融合。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山东正遴选3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人才效能提升重点平台,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攻关,强化人才联合培养,促进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成果高效对接,持续推动“四链”融合向纵深迈进。
(节选自光明日报《“牵手”更顺畅“链”出新动能———山东积极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作者:宋喜群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