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油田50年的发展画卷上,总有几个特殊坐标,如星辰般闪耀在石油人的精神天空,成为一代代人逐梦征程的起点。5月29日,油田基层通讯员能力提升训练营学员走进真武油区,一起探寻“梦开始的地方”。
铸魂之井,点燃创业燎原星火
真武镇南郊一处院内,江苏油田第一井“真6井”静静矗立。这口深2300米的油井,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江苏油田的精神原点。
1975 年4月,来自胜利、长庆、四川等油田的 5050 名创业者会师苏北,一场改写江苏“贫油省”历史的会战就此拉开帷幕。同年 7 月 20 日,由四川 3253钻井队承担钻探的真 6 井开钻,队员们凌晨 4 点开挖泥浆池、昼夜抢工的拼搏场景,成为会战精神的缩影。10 月 15日,钻井处在垛一段、戴二段获油层 4层 14.4 米。12 月 26 日,真 6 井试油获日产 40 吨工业油流,正式投产自喷,江苏油田第一口井出油了!
真 6 井不仅奠定了江苏油田开发基础,更催生了“人拉肩扛”“拼搏百万”的创业精神。井场旁“金钥匙”雕塑上的火炬与浮雕,定格着“打开石油宝藏”的历史瞬间。2021 年,真 6 井入选江苏省工业遗存名录,至今仍以“功勋井”身份见证着油田的发展。
这里是江苏油田找油报国的起点,是石油梦开始的地方。
传承之炬,照亮创新前行道路
在抽油机阵列中,白色圆形的声音采集处理器格外醒目,这是“江苏油田技能大师”厉昌峰的创新成果。38 年扎根采油一线,他带领团队完成 182 项技术革新,其中 3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累计降本增效5600万元。
以其命名的工作室,如今已成为技能人才的“孵化器”。新员工在这里触摸抽油机模拟装置,聆听“听杆辨卡”的绝活传承;技术骨干围绕“油井智能化改造”展开头脑风暴,将传统经验转化为数字化解决方案。从手工绘图到三维建模,从“磕头机”维保到智能油井管理,工作室始终以创新为笔,在传承石油精神的同时,为传统采油工艺注入科技基因。
“石油精神不老,创新脚步不停”当一个个年轻身影在工作室内停留,潜移默化中这里已成为了油田千百工匠创新梦开始的地方。180 块 光 伏 板 在 阳 光 下 熠 熠 生辉,与皮带式抽油机共同构成“负碳采油”的生动场景。
绿色之梦,启航低碳转型新程
作为油田首个碳中和示范区,联 38CCUS-EOR 示范区年封存二氧化碳 1.175 万吨,相当于植树 70.8 公顷,率先实现采油全流程“零碳排”。
上百光伏板日均发电 3000 千瓦时,满足井场 80%用电需求;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将封存与采油效率提升15%;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追踪碳足迹,为东部老油田绿色转型提供“江苏方案”。从“黑金”到“绿能”,这里不仅是技术试验田,更是石油人响应“双碳”号召的决心印证。
当抽油机与光伏板共舞,这里成为了江苏油田石油工业与绿色生态共生梦开始的地方。
从“ 人 拉 肩 扛 ”的 创 业 年 代 ,到“智能油井”的创新时代,再到“负碳采 油 ”的 绿 色 未 来 ,真 6 井 、厉 昌 峰劳模工作室、联 38CCUS-EOR 示范区,这三个“坐标”串起了江苏油田的 逐 梦 轨 迹 ,带 我 们 找 到 了 梦 开 始的地方。(油服中心 关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