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我,对于物质层面的追求,诸如房产、车辆、户籍、年龄等,抑或学业成绩的焦虑,我并未过分萦怀。真正令我忧惧的,是陷入一种浑浑噩噩的生存状态:缺乏热忱与方向,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打卡求学的模式,生活如死水般毫无涟漪,数十年光阴倏忽而逝。
那种“此生或将如此虚度”的惶恐与虚无感,常令人心生疑虑:是否唯我如此?他人是否皆在“熠熠生辉”?然而,越是这般思忖,便越易觉当下所为皆不足道,仿佛虚掷光阴。甚至萌生此念:既然尚未参透人生意义,是否应暂停一切,待寻得意义后再行启程?
后来,读到王小波先生的一段话:“我很渺小,无论做了什么,都是同样渺小。但是只要我还在走动,就超越了死亡。”心境方稍得宽解。我们常为人生预设一个“正确目标”——需有热爱、需获成就、需行于“正途”。然而,世间果真存在如此繁多的“正途”吗?是否所有人都必须研习心仪的专业,投身热爱的事业,拥有丰饶的志趣,以全然“正确”的方式度过一生?现在回过头看,我越来越觉得: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许多事,并非因你洞悉其意义才值得践行;往往是先行其事,方能于过程中渐次品咂出滋味。正如并非每一次研习皆能化为毕生热爱,亦非每一个抉择都务必追问“于我有何意义”。有时,不妨怀揣“且行且看”的从容。
我们常言“追寻人生意义”,实则更多是渴望获得一种“正确感”——仿佛必须在二十出头便选定一条能穿越所有周期与趋势的“对的路”,如此生活方显方向明确,付出才具价值,只需按部就班前行即可。然而,人生非命题作文,亦非一场备有标准答案的测验,更无人能担保每一步终将获得“回报”。我们所能做的,是将关注点从“有无意义”,转向“此刻是否真切在体验”。
我亦日益笃信,每个人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无法从任何外部框架中直接套用。它不是遍览博主热门帖文便能寻获的捷径,而是经由一次次尝试、行走、停顿,点滴累积而成。“探索”本身的价值,已然超越最终能否觅得所谓“答案”。
二十余岁时,我为“生存的意义”而焦虑;三十岁之后,我可能更在意的是:我是否活出了本真的自我。无需多么功成名就,多么卓尔不凡,只愿在日益清晰的自我认知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
有言道:“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或许正是人生至为重要的意义所在。”即便最终未能寻获明确答案,能在寻觅之路上更丰富地活着、更深刻地感受、更广博地体验,亦不失为一种圆满。
正如《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所写:我翻开了它,在这本台历上,写着一句连名人是谁都没说明白的名人名言。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