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艺术学院 - 《山东艺术学院报》

在寻找的旅途中成为自己

作者:艺术管理学院2022级 刘星语    
2025-06-18     浏览(27)     (0)

  十八岁那年,伴随成长的喜悦,世界忽然像一位审慎的提问者,在命运的讲台前向我俯身发问:“你想要什么?”

  这一问,看似温柔,却沉重得让我措手不及。

  那一刻,我仿佛从课本的纸页间走了出来,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被安排的答题者,而是需要亲自书写人生答卷的提笔者。

  儿时的我们,习惯在标准答案中寻找安全感。题海中循规蹈矩,分数线上起起伏伏,我们以为人生也不过如此:有框有格、有章有法。只要不断填涂正确选项,未来就能按部就班地顺利抵达。但当成长的钟声真正敲响,那张熟悉的答题卡却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空白试卷。题目,只有一句话:“你要什么?”

  于是,一连串从未被教学大纲提及的问题涌入脑海: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

  “我要为怎样的生活,倾注此生?”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评分规则。它们像夜空中忽明忽暗的星辰,遥远却真实,指引着每一个在成长中彷徨的灵魂。

  我曾惧怕“我不知道”这四个字。害怕在朋友圈里看到同龄人光鲜亮丽的选择,而自己却仍在原地踟蹰;恐惧在深夜面对未来的空白画布,无从落笔。但后来,我逐渐明白,成长的意义从来不在于早早找到答案,而是拥有不断提问、不断追寻的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于选择越发多元的时代,却也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中频频迷航。每一次浏览、点赞、转发,都是对别人展示答案的认可,却掩盖了自己心中的声音。而真正的成长,恰恰是在这样的嘈杂中,静下心来聆听自我,在每一次提问中慢慢靠近内心最真实的方向。

  有朋友问我:“你什么时候最感觉自己在变得成熟?”

  我想了想,回答:“是我不再害怕承认‘我还不知道’的时候。”

  提问,是一种自我觉醒,也是一种行动的力量。它不只是疑惑地表达,更是与世界展开对话的姿态。在无数个选择的十字路口,在每一次跌倒与爬起之间,是一次次的自我叩问构成了我们成长的脊梁。

  比如高考填报志愿前反复权衡:“我到底想去哪里?”;比如面对失败时低声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够好?”;又比如,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追问:“我这样努力,是因为热爱,还是不敢停下来?”……这些问题未必立刻带来答案,但它们在我心里悄悄埋下了方向的种子。

  人生最重要的三个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年少时我们以为那是书本上的哲理,后来才发现,它们会在每一个真实的抉择中悄然浮现,并指引我们走出自己的路径。

  于是,我学会了不再急于找到“标准答案”,也不再羞于承认“我仍在寻找”。我开始珍惜那个不断提问的自己,因为我知道,那正是我一点点成为“我”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不必一开始就知道要长成什么模样,只需在阳光与风雨中向上伸展,终究能抵达独属于它的辽阔。

  成长,从来不是站在终点高举答案,而是走在途中,始终敢于提问、不惧彷徨。

  答案也许会迟到,也许会改变,但只要我们持续发问,持续倾听,终将与真正的自己在某个明亮的清晨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