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理工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报》

失重的刻度

作者:□土木  zy2305  向雨桐    
2025-06-15     浏览(16)     (0)

高考结束后,作者感到自己像是一个懵懂的演员,经历了一场被赋予宏大意义的戏剧高潮,却浑然不知其中的重量并未落到他的肩头。他平淡地度过了那个“结束”的下午,觉得它并未分割什么,只是无数日子中的一个。

每到六月,高考的余波就像闷热的潮气,席卷在我能看到的社会讨论的各个板块。 我隔着手机亮起的屏幕似乎看到那一张张陌生却熟悉面孔———轻松的,雀跃的,悲伤的,恍惚的,迷茫的,我试图从记忆的深潭里打捞起自己走出考场的那一刻———那个据说足以分割人生、 标记转折的 “重大时刻”。 然而,记忆的网眼太大,捞起的只有一片模糊的空白。

奇怪得很。 我记得考前几个月那种沉甸甸的期待, 像胸口压着一块温热的石头; 我记得临考前的紧张, 手指在书页边缘无意识地卷曲、松开,卷曲、松开,心跳在万籁俱寂的晚自习里敲得格外清晰。 我记得考场里空调风细微的声音,头顶白炽灯管惨白的光线,还有监考老师鞋跟踏过地面的笃笃声,敲打着紧绷的神经。

唯独,我忘了走出考场时,自己是什么心情。没有预想中如释重负的狂喜, 没有书本抛向天空的冲动,也没有那种传说中“一个时代结束了”的怅然若失。 仿佛只是结束了一场格外漫长、格外疲惫的模拟考。 阳光? 应该有阳光吧,六月的午后总是明亮的。 蝉鸣? 想必是有的,聒噪地填满了空气的缝隙。 身边涌动着同样刚刚“解脱”的人群,喧哗、议论、对答案的声音嗡嗡作响,像隔着一层毛玻璃传来。而我,似乎只是随着人潮机械地移动脚步,脑子里像被抽空了,只剩下一种巨大的、近乎麻木的疲惫感。那一天的“结束”,竟如此平淡,平淡到连一点值得铭刻的涟漪都未曾留下。 课本里读到的、师长口中反复强调的、社会赋予“高考日”的全部重量———命运的转折点、青春的里程碑、奋斗的最终章———这些沉甸甸的金箔,在那一刻,竟轻飘飘地从未落到我的肩头。我像一个懵懂的演员,置身于一场被外界

赋予宏大意义的戏剧高潮, 却浑然不知戏已落幕, 只感到卸妆后的疲惫和一丝茫然。 以至于我再度向当年回望, 竟看不见它作为分水岭的任何不同。 它如同每一个夏天一样, 在时间不变的刻度中,就这样流淌过去了。曾经看过一本书,写到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后来不少人回忆起那个甚至堪称历史分水岭的一天, 总是想起它是下着雪的———然而很遗憾,在真实的历史上,那是一个晴天,一整天都没有半分雪花的影子。 更多的人甚至回忆不起来那天他们具体做了什么,或许就是和每天一样,走过了那个走过无数遍的街头。 历史的回响,群体的记忆,或许都要站在遥远的时光之外才能听见回音。此刻我希望高考的那个下午如是,多年以后,或许回望我大学的某个寻常午后,它也曾怎样刻骨地改变了我的一生。历史洪流中那个被镀金的刻度,剥去层层赋予的意义,其内核,或许只是我们生命里一个疲惫而真实的,平凡下午。 它并未分割什么,只是无数个日子中的一个,像水融入水,无声无息地汇入了那条名为“后来”的河流。